【大紀元5月1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世怡台北13日電)「我不想宅在家裡」。55歲的廖玉華說,「除了當家庭主婦,一定還能做些什麼」。14年前的她,遇到北投溫泉博物館即將開館,便投入志工服務,現在她「撂英文」替外國遊客導覽。
廖玉華說,從商業學校畢業後,在飯店擔任櫃檯工作,後來結了婚,生了孩子,她就變成全職的家庭主婦,也因此,她的第一次當志工是為了寶貝兒子,兒子唸國小時,她就擔任導護媽媽,導引小朋友安全過馬路。
婚後跟著丈夫住在北投的廖玉華,14年前在家裡附近閒逛時,得知北投溫泉博物館即將開館廣邀志工,她徵詢家人意見後,投入志工行列;她說,去博物館就像「在家跑廚房」,因此博物館裡「北投石」、「大浴場」的由來,裝飾細節,她都能倒背如流。
要做一個稱職的導覽志工,她發現來博物館參觀的外國遊客變多了,她說,「不能丟台灣人的面子」,立刻充實自己的英文底子,也把之前在飯店當櫃檯時的那一套流利英文拿出來用,用簡單的文句,解說北投溫泉博物館的由來、北投溫泉泉質可分為白磺、青磺、鐵磺三種等等;也因此,她知道也了解,原來家裡的溫泉水是青磺。
不過,遊客最常問的問題是,「在附近到哪裡泡湯最好」,她心裡的答案是,在家裡泡就很舒服了,但是不能這樣回答,所以她會反問遊客,想要泡免費的,還是可以用餐兼泡湯的,再以她所知道的地點,推薦給遊客。
「做志工好處多多」。廖玉華說,在北投溫泉博物館做志工,讓她時常笑容滿面,人變得更有親和力,結交更多朋友,廣結善緣。她說,大約10年前,她的弟媳在台北地院當法官時,看到她在溫泉博物館做志工很開心,於是問她,台北地院也在徵志工,要不要多個地方廣結善緣,她一口答應。
現在的廖玉華,每週二到北投溫泉博物館擔任志工,每週三則到台北地院當志工;她說,在這兩個地方當志工,面對的民眾差異很大,像在博物館,遊客是抱著來玩的心態,所以都是笑容滿面、心情開朗的樣子,但是在台北地院,當事人通常都是一臉緊張,因為平時不會上法院,被法官傳來開庭的人,不是告人就是被人告,難免心情忐忑不安。
在法院當志工,通常是導引當事人找到法庭。但她發現案由若是殺人未遂、性侵害等,無論是原告、被告,甚至來作證的人,會因為不想讓人知道,所以當事人若向她詢問法庭在哪裡,請求協助時,不會將傳票攤開大方詢問,臉上還多了一絲尷尬的表情。
她印象很深刻,一名老翁神情緊張手上拿著傳票,在台北地院的三樓民事法庭走廊間,來來回回走了好幾趟,嘴巴小聲唸著21庭,好像找不到法庭的樣子;她上前問他,「伯伯,您需要幫忙嗎?」,原來他因為找不到該報到的法庭,看著手錶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就要到開庭時間,所以很著急;老翁的手還不停發抖。
老翁覺得來法院開庭是不光彩的事,所以,遲遲不肯向庭務員或志工尋求協助。廖玉華開導他,他才終於鬆開手,把傳票給她看,原來老翁是要到高等法院的民事21法庭,他跑錯地點,在台北地院找民事21法庭當然找不到,當下火速導引他前往高等法院。
「台北地院是黑色、台北地檢署是綠色、高等法院是紅色」。法院的傳票看多了,廖玉華發現,三個機關的傳票印刷顏色大不同,所以當事人不想給她看傳票,她就會反問對方,傳票是什麼顏色做初步判斷,免得跑錯法院。
當年跟廖玉華在北投溫泉博物館當志工而認識的陳麗玲說,廖玉華當志工時,走親切路線,總是笑咪咪的,他們的理念相同,都是出門當志工「不宅了」,讓生活更充實,廣結善緣。
陳麗玲說,廖玉華到台北地院當志工後,也找她一起到北院當志工,那種感覺就像是「好東西要跟好朋友友分享」,當志工是不是會上癮,他們不清楚,但是在台北地院當志工,看到原本「緊張要死」的當事人,接受他們導引找到該報到的法庭,聽到當事人說一聲「謝謝」,而且當事人臉上出現「稍稍放鬆」的表情,就讓他們很有成就感,因為能幫助人,他們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