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金怡萱台北6日電)廢棄家具能有什麼用途?創作者吳宜紋拆解木製舊家具,秉持環保概念,用設計巧思搭配蘊藏老故事的回收木材,打造充滿童趣的家具,讓回收木重獲新生。
2010年,吳宜紋靠著一張「餅乾椅子」獲台灣工藝競賽首獎,當時她在北歐家具公司上班,工作之餘,創作時間完全被壓縮。得獎後,吳宜紋思考再次投身創作的可能性,2011年4月,她辭去工作,邁向全職創作之路。
學藝術出身的吳宜紋,大學時期主要從事影像創作,接觸木頭工藝後,發現木頭安靜、溫潤的特質相當吸引她。她認為,相較於用影像抒發自我思想,能製作出實際物品的木工創作,反而更有踏實感,就從此進入木工的世界。
吳宜紋創作的家具沒有硬梆梆的線條,多的是天馬行空的想像與圓弧曲線。攤開一張張手繪草圖,彷彿也看見她的赤子之心。有人說她的創作就像孩童專屬家具,但她認為「每個大人都有小孩子的一面」,希望她的創作能喚起每個人的童年回憶。
堅持只使用回收木的吳宜紋說,阿美族原住民打獵前會在土地上灑酒,向神靈表達感謝,因為他們認為萬物不屬於任何人,打獵只是向土地「借點東西」。這種看待大自然的心態和老子萬物平等的思想,深深影響了吳宜紋,也奠定她堅持環境永續、以回收木創作的決心。
其實每塊回收木都有自己的故事,吳宜紋運用巧思,在新家具中注入老故事的靈魂。例如她的作品「小學生電視」收納櫃,木材來自老舊的國小課桌椅,設計概念融入課堂情境,在電視上方設計放置鉛筆的溝槽,用2支粉筆組成電視天線;櫃子正面的門板,則嵌上黑板來代替。
為了找尋適當的材料,吳宜紋平常走在路上也會留意有無廢棄木家具。有次聽說台大有批不要的舊窗框,當時在幼稚園打工的她,特地向園長借娃娃車,並請會開車的學長幫忙載木頭。她說,「那是個昏暗夜晚,一盞路燈照射在廢棄木框上,每塊木頭都黑黑髒髒的,看起來就像垃圾一樣」,經過1個月的處理,才把這堆「垃圾」變成堪用的木材。
使用回收木製作家具不但費工費時,成本也較高。吳宜紋說,必須先處理回收木上的釘孔與蛀洞,再重新刨木才能使用。不過,新木材接觸空氣的時間較短,容易變形,回收木因長時間暴露在環境中,反而比新木材更穩定。
「每完成一個成品,就種下一棵樹」,吳宜紋解釋,每用回收木創作一件家具,就等於少砍一棵樹;「環保並不是要跟上潮流,而是每個人都要負責的事」。她也期許,透過作品讓更多人重視環境永續概念,用自己的方式,為環境盡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