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莊園的芳菲
這是個多詩的年代。善哉科技,造就了好多線上論壇和部落格,愛詩人得以創作詩、發表詩、觀摩詩、討論詩,讓古人所說的「興、觀、群、怨」突破空間的侷限。
結識詩友甲木木,乃至蒙其不棄,囑咐為其第六本詩集作序。
除了在部落格上寫詩,寫教書、讀書的見聞思悟,個人亦有幸受邀為「台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分行詩〉版主之一,於是讀詩、評詩成了課餘例行事務。面對風格紛異的詩作,我的感受是相當矛盾的。一方面,詩道不衰固然可喜;另一方面,意象突兀、旨趣晦澀的詩越來越多,難免教人惋惜,那麼多的詩人竟然只滿足於無意義的碎語呢喃。
回頭來看甲木木詩友的詩。這些佳作精巧別緻,用典出入中西,宜於吟詠,不是自絕於讀者的呢喃。集中所有作品發表於兩岸三地的報章與詩刊,如這首:
〈儂情〉:「願在絲而為被/ 寒夜伴君側相隨……/ 願在林而為竹/ 撚成扇為君消暑……/ 願在紙而為詩/ 畫押成字與君讀……」。
詩中的句法、情思在在和陶淵明的〈閑情賦〉相呼應。更為可喜的,是詩後的註解:「蠶絲(意指禪中的摩尼寶)/人化中空的竹子/ 隱喻神妙的佛性吹拂/ 以紙畫押成文字般若」。以此註與詩互參,則深情別具禪理。
又如寫於普羅旺斯的〈山居歲月〉有這麼一節:「薰衣 / 望了我三個世紀/ 望穿成颯颯雨季/ 一如冷冷睡意 詩底/ 香氣總是幽然低頭不語」。一般人行萬里路而無詩,只好勤拍相片,以山水為輔,人物為主,作足鬼臉、擺足姿態,聊表道此一遊之意。詩人行萬里路,則納域外風物於方寸,出之以散發中國古典馨香的文字幽巧。
最後再舉兩首收錄於第5本詩集內的詩為例,看看詩人作品中的諧趣。
〈詩人的某一天〉開頭寫道:「詩人某一天的行程如下:/ 一大早先跟莊子逍遙晨跑/ 再陪詩人泰戈爾一起去賞漂鳥/ 邂逅了正捕風捉影的莎士比亞/ 為我解開五百年來虛實交錯的謎團」。結尾則「子夜和蕭邦一起彈彈琴/ 而撩撥的手忍不住想染指小夜曲/ 這牆要不是太高 早就翻出牆外去/ 唉 ! 整晚暗通款曲 幾乎逾越了/ 可是呢……又沒有…… 」。引中外名人為同調,語氣俏皮,讀來讓人莞爾。
另一首〈猜猜我是誰〉是詩也是謎語,頗有跨越文類的趣味:「狠角色/ 神祕/ 不挑食/ 打游擊是為了補充元氣/ 地域性不強/ 不見天日的地方/ 都是我們的比佛利山莊」。這首謎語詩的謎底,就留待讀者自己去揭曉。
美國詩人Anne Bradstreet 在詩集出版後寫了一篇〈The Author to Her Book〉,把結集的作品說是:Thou ill-formed offspring of my feeble brain. Anne Bradstreet這麼寫,有其時空背景,而且我總認為其中帶著點作者自謙的意味。哪個母親在批評孩子小缺點的時候嘴角不帶著笑呢。詩友這本詩集裡的作品,當然不是ill-formed offspring ,希望讀者敬謹相待。期待第六本詩集面市的同時,諸君何妨以茶佐詩,「潤潤聲帶/ 可以開口朗讀」。
民國一百年二月十三日於府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