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歐債延燒 歐洲最有權勢兩女性立場歧異
【大紀元2012年03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唐玉編譯報導)隨著希臘換債成功並將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第2輪280億歐元紓困,希臘債務已暫獲解決。如今歐盟已將注意力轉移到最具權力且又是好朋友的兩位女性領導人身上——國際貨幣基金會主席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與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因為她倆對解決歐債問題避免延燒到歐盟其他國家的紓困金額與籌款方式上正處於對立的立場。雖然如此,兩人間互信的友誼仍讓人在歐債問題上對她倆寄予厚望。
歐債問題:緊急救助基金或厲行節約?
《紐約時報》報導,拉加德主張歐洲至少須擁有一萬億歐元的緊急救助基金(emergency funds),她在向其會員國募款之前正向歐盟各國施壓要求出資,也正努力帶動默克爾如此行動;但默克爾基於國內的反對聲浪,並不主張在歐債問題上更多的資金投入,她認為歐洲各國政府揮霍無度的浪費導致嚴重的債務,解決之道應在於嚴格的節制消費;大量的緊急救助金只能讓受困國家誤認為安全,而不認真節約。默克爾已要求歐洲各國在歐盟施援手之前,必須先厲行節約。
兩人對歐債立場的對立於一月份拉加德在對德國內閣的演講中更加鮮明化。在該演講中拉加德要求德國拿出進一步的作為以拯救世界免於再遭逢「30 年代的時刻」(a 1930s moment)--意指全球經濟惡化。該新聞第二天即上全球報紙頭條,見證了兩人私下辯論已公開化,因為演講前夕拉加德將講稿送給默克爾,當晚兩人在一間牛排館的晚餐中私下辯論了此事。拉加德並送給默克爾法國香水名廠花宫娜(Fragonard) 生產的蠟燭,拉加德說蠟燭代表著希望,「我倆正經歷著棘手的討論,所以用蠟燭作為象徵」 。
兩位女領導人間的真誠友誼
一般認為,即使時有艱困的協商,拉加德與默克爾之間的友誼並未受到兩人政見不同的影響。她們用名字互稱對方,也常互通簡訊。聖誕節剛過完,拉加德送給默克爾一件法國名牌愛馬仕(Hermes)的小首飾,喜愛古典音樂的默克爾則回贈拉加德德國愛樂交響樂團演奏貝多芬樂曲的碟片。
拉加德在一次訪談中說:「在許多聚會或會議的場合,我倆是僅有的女性。這促使我們之間有了認可、合謀與團結的感覺。」
性格與背景迥異的拉加德與默克爾
56歲的拉加德與57歲的默克爾正是兩個完全相反的人,一個是穿著光鮮耀人的香奈爾服飾的法國外向性格;一個是根植於德國內向性格並自己親自買菜的嚴謹德國女科學家。
默克爾是家中三個孩子中的老大,出生6星期後,她隨父親遷往東德小鎮滕普林,並在那裏長大。默克爾小時候就顯露出科學方面的天才。1973年憑著數學、科學和語言幾門功課的優異成績,默克爾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物理學。1986年她獲得萊比錫大學物理化學博士學位,從政前是位物理學家。
拉加德氣質優雅、談吐若定。她是一位素食者,從不飲酒,平時喜歡練瑜珈、潛水、游泳,且愛好田園生活。她到美國首都華盛頓國際貨幣基金會總部上任,就像舊地「重遊」:她從法國巴黎第十大學法學院畢業,並從政治大學— IEP取得政治學碩士學位後,兩次報讀法國ENA——堪稱法國政界男子搖籃的「全國行政學院」,皆遭到拒絕。她轉而申請入讀華盛頓附近的高貴名校Holton-Arms School,立即以學者身份被錄取,時為1970年代初期。這間名校畢業生非富即貴,二十世紀歐美最優雅高貴的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就曾在這間名校就讀。
名校畢業後,拉加德加入美國跨國律師事務所,分別在巴黎分行和芝家哥總部工作。1999年,她成為這家美國律師行有史以來第一位女主席。也因此,有法國媒體稱她是「美國人」,指的是她在美國前後7年的留學和工作。她從2005年開始擔任法國內閣部長,2007年轉任財政部長,領導法國平穩渡過2008年的金融危機。
兩位好友共同解決歐債問題
拉加德說,我在政府中待過,深知鞏固來自議會支持的意義。默克爾也能理解我的立場,我不僅要考慮德國,還須想到歐盟與全球。
德國官員信任拉加德更勝於信任美國,因為他們認為美國的一切作為僅僅是為了國內的選票,而拉加德與默克爾的友誼能夠幫忙修補德國與美國之間的嫌隙。
與拉加德共事的法國官員說拉加德是默克爾願意傾聽的政治人物之一,即使兩人之間存有政治歧異,仍無損她們之間彼此信任的友誼。
事實上嫺熟這項協商的人士都認為,德國官員已默許歐盟增加防火牆經費,並給予充足的時間建立共識;也認為國際貨幣基金會在歐盟募款將不成問題。而默克爾要求歐盟諸國厲行節約也一直是國際貨幣基金會的主張;拉加德對德國大聲疾呼也有助於默克爾在國內推銷對歐盟的援助政策。分析家們甚至懷疑兩位女士是否真是那麼對立,進而寄望於這對好友能夠共同化解歐盟國家在債務上長年存在的歧異。
對拉加德來說,化解歧異需要具有耐心,並須理解默克爾深具分析性與科學性的處理手法。「你必須不斷的解釋、辯解與分析各種辦法,並陳述優、缺點。我們是律師與物理學家,我將會咬緊牙根,微笑地大步前進。」
(責任編輯:方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