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文化漫談

閨閣教育(9-1):擦亮女兒們的眼睛

自從小家庭成為社會主流,又加上少子化的結果,造成現在的女兒們少了很多與兄弟姐妹以及親族互動相處的機會。原本從兄弟姐妹的日常相處上面,女兒們可以學習到如何處理磨擦以及衝突之後如何和好,還有很重要的彼此妒嫉的問題。但如今很多家庭只生一個孩子,少了這些互動對女兒們有甚麼影響呢?很多家長疏忽了,等到覺察問題時常常已經為時晚矣。

在「閨閣教育」的前幾篇裡我們曾經談到如今女兒們的「教育」幾乎都交給了學校,剩餘的時間不是去學琴棋書畫就是再進補習班加強英數理化。於是在親族一年三節的聚會或是婚喪嫁娶的場合,女兒們常常缺席。我們經常聽到的缺席理由有時候是「唉呀,她要上課」或者是「喔,她要補習」,甚至是「她長大了,不願意參加這些聚會了,因為很無聊」。

這些被視為比鋼琴課、文理補習更不重要的聚會,或者根本被視為無聊的聚會,真的對女兒們毫無益處嗎?非也。但造成這些問題的責任大部分在父母身上,所以「閨閣教育」的第八篇與其是寫給女兒們看,不如說是為了給家有女兒初長成的父母們看。

應對進退必須經常練習

所謂好漢不提當年勇,咱們也不必學白頭宮女憶當年。可是如今偶見一個應對進退、禮節得當的女兒時,每個長輩都會按一個「讚」。為甚麼會如此?在過去是普遍的規矩,如今卻成了鳳毛麟角。

按照《弟子規》的標準,弟子入則孝,甚麼都不說就先講「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有句俗話說「不打勤、不打懶,專打不長眼」。說的都是耳朵要張開,眼睛要睜大。

但現在的父母因為工作忙碌或者忙著自己的交際應酬,經常塞給孩子們一台電動玩具或智慧型手機,然後孩子們就乖乖地坐在一角,不吵不鬧。等長大了之後,掌上型的玩具換成一部電腦。整日泡在網路世界裡的孩子越來越多,經常連吃飯都顧不上。喊他吃飯,最常聽見的回應是「等一下」。但等一下之後經常就是幾個小時過去了。

這樣的孩子不僅耳朵塞住,眼睛也看不到其餘,最嚴重的是心靈對這個世界關閉了。倘使父母拿出權威來,逼著孩子走出房間、戒絕社群網站與網路遊戲,或許就是親子戰爭的開始。但如果父母不拿出權威來,那就要有養出一個「啃老族」的心理準備。

但畢竟是人玩遊戲而不是遊戲在玩人,是人在社交而不是社群網站在制約人。社群網站與網路遊戲本身沒有錯,它的確提供了現代人一個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的特殊時空,可以透過網站與遊戲與全世界的其他人群互動。可是任何事情都是過猶不及,網路也一樣,更需要自制力才能避免網路上癮。

所以古人說「君子慎獨」,獨自一人時如何運用時間又做些甚麼事,遇到問題時又抱持著甚麼樣的態度,比其他時候更真實地呈現了一個人的內在本質。

假設爸爸媽媽們可以先跑到十年後看一眼,相信所有的爸媽都不會再以忙碌為藉口,輕忽了對子女應對進退、呼必應、行必果的要求,反而把孩子丟給了電子機器;爸爸媽媽們如果能預見未來,必然不會讓孩子們錯失每一次家族聚會,還會千方百計製造更多的社團聚會,讓孩子們有更多機會與長輩及同輩接觸,從而學習到甚麼是一個有教養的弟子──就從稱呼與應對開始。

補回被取消的公民道德課

因為升學主義掛帥,即使在施行教改多年後的今天,情況並沒有得到改善。有很多學校的「公民與道德」課程都被視為雞肋,長期被調課借用,挪去上那些所謂的「重要科目」。

所以把女兒們交給學校去教育,回家後勢必得再補強公民與道德。否則如果教出一個完全反社會或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反社會的女兒,真的一點都不足為奇。

曾經有人呼籲要化解世間災難就從落實《弟子規》做起。是否真有此奇效婆婆與媽媽不敢擅言,但如果要化解女兒們的災難,給女兒們平安順利的一生,落實《弟子規》應該是很好的選擇。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將《論語‧學而》「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段文字加以闡釋,相傳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

現在有很多學校推廣學經,挑選了很多優質的古文讓幼兒背誦,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弟子規》。但背誦是一回事,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並且落實在生活中卻是另外一回事。而且刻意的教導有時流於形式,未必能起到作用。所謂身教重於言教,再多的公民與道德課程,還不如平常的家族聚會以及婚喪喜慶的現場見證。

如果讓婆婆與媽媽來說,《弟子規》對於男兒與女兒哪個更重要?婆婆與媽媽會說:「一樣重要,但對女兒又更重要。」因為女兒將來要融入夫家的家庭,如果不懂得應對進退、長幼有序這些道理,將增加女兒們婚姻失敗的風險。

--轉載自《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