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培煌台北3日電)空軍AT-3教練機今天發生飛安事故,專家認為政府與軍方應積極重視教練機老舊事實,購買新型飛機汰換舊機種,或交由國內自行研發,以利軍方建軍與學員培訓。
空軍兩架AT-3教練機下午在屏東發生擦撞意外,編號0809教練機墜落,跳傘的兩名飛官有骨折及撕裂傷。空軍初步研判有人為疏失。
亞太防務雜誌總編輯鄭繼文受訪時指出,AT-3教練機幾年前由漢翔工業將部分消失性商源零附件換掉後,提升並強化整體機身結構,讓該機可繼續使用至2016年,目前可使用的時間剩下3至4年。
他指出,去年5月另一型T-34教練機也曾發生迫降的飛安事故,軍方應規劃下一代教練機,否則相關訓練無法到位,提供飛行員可靠與良好的機制,嚴重影響學員養成,對訓練產生窒礙,不利空軍正常人員的培訓與輪替。
他認為,不管是透過向其他國家採購,或在國內組裝,甚至自行生產,政府都應重視,不能一直拖延讓問題懸而未決,這樣對空軍建軍或飛行員都不公平。
尖端科技雜誌總編輯畢雲皓認為,AT-3如果要再提升相關性能所需費用其實跟買新的教練機的金額差不多,正常飛機壽命是30年,就算再延壽還是無法改變飛機老舊的問題,比如類比儀表板與引擎功能等。
他指出,飛行員「生手」須透過教練機訓練轉為「熟手」,但若飛機本身過於老舊,加上再由生手操作,遇到突發狀況將不如熟手有較快的應變能力,發生意外的機率也大幅提高。
他指出,空軍目前較新型的戰鬥機都已是數位化儀器,部隊基礎訓練如果還停留在使用類比儀器,將來飛行員進入戰鬥部隊得再熟悉數位規格,等於得重新訓練,無法與第一線部隊立即結合,將提高訓練成本。
前立委帥化民表示,該型失事教練機老舊是事實,但空軍目前也積極尋找汰換機種,要評論此次飛機失事原因應以失事報告為準,包括教官臨場處置、飛機保修、是否有按照飛行時數更換零件組等原因做調查與判斷。
根據漢翔網頁資料顯示,AT-3高級教練機是由該公司前身航空工業發展中心於1975年7月開始,首次由國人自行設計研製,並在1980年9月首架原型機升空試飛成功。1981年10月漢翔奉國防部核定生產60架AT-3機。
首架AT-3服役機在1999年已屆滿15年,空軍當時決定仍將持續使用AT-3機,因此進行AT-3機延壽計畫,該機延壽後自2002年起繼續使用至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