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遠離 溼地人文現斷層
【大紀元2月2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25日電)發動引擎,56歲的陳月林乘著膠筏,駛往鹽水溪出海口,準備設置定置網撈捕魚兒。他抬頭往前看,映入眼簾是廣大的台南市四草溼地,陳家百餘年來就在這塊溼地上討生活。
在台南四草溼地,許多安南區人就在這塊土地上求溫飽,魚塭養殖、沿海養蚵、撈捕鰻魚苗等,都是他們利用溼地天然資源的謀生方式,陳月林只是其中一人。
[[8]]
走進陳月林的魚塭工寮,牆上掛著是被稱為「篩仔」的器具,大小有十多個,這是養殖及撈捕魚苗的利器,各種尺寸都很齊全,連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研究員看到後,都說要帶管理處人員到陳月林的工寮見識一番。
「我的曾祖父百餘年前就定居在四草溼地,在這裡討生活」,陳月林說,記憶所及,他的祖父先在溼地魚塭養殖,且在鹽水溪出海口養蚵。
陳月林也承繼家業,從父親手中接下養家活口的重擔,在溼地養魚捕魚,養活一家大小,30多年來如一日。削瘦的臉頰,黝黑的皮膚,是陳月林在四草溼地生存的刻印。談到溼地養殖,陳月林如數家珍,畢竟溼地是他生活一輩子的地方。
不過,陳月林正在讀大學的小孩,卻對溼地養殖興趣缺缺。陳月林說,小孩有自己的想法,未來要做什麼,由小孩自己決定。
不只陳家如此,溼地人家幾乎都有類似的狀況,陳月林說,在溼地上,已看不到35歲以下的人在溼地討生活,或許這是時代趨勢,想抗拒也沒辦法。
「溼地保育不是要把人趕出去,而是要人和這塊溼地共榮共存」,保育研究員認為,討海人在四草溼地討生活,突顯出台南的近海文化,這些人不會因謀生而破壞溼地,反而會保護這塊讓他們家族得以傳承的土地。
四草溼地曾因台南科技工業區的開發,面臨被破壞的危機,所幸保育人士反對及地方政府讓步,這片國際級溼地才得以保留下來,讓河口、紅樹林、魚塭、廢棄鹽田的景觀,完整地呈現。
如今的四草,物種多樣性是無庸置疑的,單是魚塭及廢棄鹽田,就吸引超過200種的候鳥停棲,也是國際保育鳥類黑面琵鷺度冬棲息地;河口200多種半鹹水、半淡水的魚兒,及魚塭養殖的虱目魚、石斑魚、文蛤,更是沿海許多人家的經濟命脈。
四草溼地的保育管理,也因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的成立,開始進入軌道,從物種調查到黑面琵鷺衛星發報繫放計畫的啟動等,讓四草溼地得到更多利用及重視,也讓溼地人家以四草為傲。
但從陳月林家中小孩對在溼地討生活意願不高的情形來看,溼地文化也可能在時光歲月中一點一滴地消失,這也讓保育人士擔憂,缺少人文,溼地就不再那麼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