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優尚生活》山西剪紙

韓憶蓮
font print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2年02月23日訊】灰色的山西窯洞,可以說是其貌不揚,也許是這樣,山西的民間剪紙藝術,在紅紙上鏤空的花樣,不單只是鮮綴了黃色土丘上的窯洞,剪紙上所反映的歲時節令、居住、服飾、誕生成年、婚葬、壽筵,也同時訴說著民間生活的情節。剪紙蘊含著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基本素質,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山西民間剪紙的體裁格式,根據各地民俗與實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見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據窗格的形狀來定。如晉北一帶窗戶格式有菱形、圓形、多角等樣式,窗花也隨窗而異,小的寸許,精緻靈巧,稚趣橫生;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應的「團花」,素雅大方。忻州一帶,歡慶新年,或操辦婚事都要貼「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蓮花、桂花、笙等,祝願新媳婦善於女紅,早生貴子,美滿幸福。

在剪紙藝術中,有一位身高不足一米六的小腳老太太,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之名號;是媒體所稱的「剪紙大師」、「剪紙藝術大師」。她的名字叫庫淑蘭。

她的剪紙,既古老、又創新。就古老一面來看,她的創作無論形式與內容都脫離不開傳統民間文化;創新的一面,則是她自己創出來了一個新手法──彩色剪貼,並且用剪紙作品來表現她那純真、直率的內心世界。庫淑蘭在創作時,從不打草稿,隨手剪、隨手貼,但其構圖、造型和絢麗又統一的色彩運用,總是如有神助。

庫淑蘭在創作時,都會即興說唱,一邊剪一邊唱著民謠。因此,她的剪貼畫是畫中有歌、歌中有畫,她的創作過程是一種動態的立體藝術。

庫淑蘭曾吟唱她自己的一生:「黑了明了,陰了晴了,吃了飽了,活了老了。」簡簡單單的16 個字,充份顯現她平凡話語中的不平凡人生智慧。

相關報道:
//www.tvsmo.com/b5/12/2/21/n3518304.htm
<天下宅第>山西──窯洞民居

轉載香港《優尚生活》第二十六期

(責任編輯:澹修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一說起端午節的民俗,你的腦海中想到什麼呢?應該少不了「粽」吧?印象中,多說粽子起源於紀念、奠祭戰國時代楚國的愛國大夫屈原,可是真是這樣嗎?粽子到底是怎麼來的?我們就從「粽」的文字內涵與相關文化民俗來探尋追索吧。
  • 黃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節。除了大家普遍關注的粽子口味,古來還有更被關心的要點,那是什麼呢?古人重視養生,協和陰陽,在端午節也不例外。有什麼具體作法表現在民俗中呢?
  • 過去重門深鎖的上水鄉應龍廖公家塾(又名顯承堂),有186年的歷史,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今年3月12日修葺完工,舉行竣工開光禮儀暨例行春祭,首度開放予公眾參觀。未來祠堂都會定期開放,公眾終於有機會一窺這百年祠堂的真容。廖氏第二十傳裔孫、顯承堂修葺委員會主席廖崇興接受本報專訪,講述家族百年往事。原來,在顯承堂誕生的背後,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廖氏族人為早逝才子圓夢的感人故事。
  • 竹枝詞譜寫的秋歌多采多姿,詞情貼近人心,直寫人生,抒發心情,描繪人生風塵中片片真情。玩味其中,一些人生的心情,一些未能安放的追憶,或許得到慰藉,得到淨化昇華!
  • 元宵花燈詩情畫意,人間與天上相繫:「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這般殊勝出塵的元宵花燈的節俗,起於何時呢?在中華文化中象徵什麼精神內涵呢?
  • 端午節一到,「門掛艾旗驅百病,戶懸蒲劍斬千邪」成了一種招牌節景,帶有驅逐瘟疫、防治百病的象徵意義。那為何古人選用艾草、菖蒲這兩種植物來懸掛在門戶上呢?
  • 中國古代有一種神奇的銅鏡,乍看之下與一般鏡子無異,但當它反射光線到牆壁上時,光亮區域會出現鏡子背面上的圖案或文字,彷彿是透過來的,故稱之為透光鏡。古籍中有關這種鏡子的製作方法據說已經亡佚,現代學者仍無法確認其真正原理為何。
  • 你知道中國古代有哪些種類的粽子嗎?從魏晉到南北朝時代的粽子不但繼承了紀念屈原的筒粽,以及古代角黍的風俗,而且還有巧麗的新貌和多樣的口味,形形色色精彩紛呈。
  • 扇子相傳源起於堯舜時期,晉朝崔豹的《古今注》說,舜爲了求賢自輔,曾製作五明扇。剛開始是長柄扇,又稱為估翣、障扇或掌扇,用為障塵蔽日,象徵權威。後來演變為短柄扇,又名為箑,用來引風納涼。稍後的紈扇、團扇更以繪畫來裝飾於扇面上。直到北宋初年所發展出的摺扇,因狀如半圓,攜帶方便,而廣為流傳,因此成為扇子的典型代表。一般說來,扇可分為以下四種:
  • 手鞠的起源是「蹴鞠」。蹴,踢的意思,鞠,就是皮製的球,蹴鞠是一種以腳踢球的活動,也稱蹋鞠,早期的「鞠」,以動物皮毛、穀物及碎布等簡易材料填充縫合而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