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五十肩 中醫治療有妙方
【大紀元2012年02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郁玫臺北報導)五十肩是一種肩部疼痛難舉的疾病,常發生在50歲左右的中年人,所以統稱為「五十肩」,或因睡眠時肩部受涼引起而稱「漏肩風」。中醫治療五十肩,除了以中藥內服、外敷及中醫傷科的理筋推拿手法外,再配合針灸效果會更顯著。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張志杰表示,五十肩的學名稱為「肩部粘連囊炎的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亦因此病使肩部活動明顯受限,形同凍結而稱「凍結肩」或「冷凝肩」等名稱。此病成因有內在疾病之二頭肌腱鞘炎、骨折之固定或創傷之後果,病患之症狀可在幾個月內自動緩解,亦可能導致關節永久性廢用。
五十肩病因
1.氣血不足:年老體衰,功能退化,或因勞累過度而導致肝腎虧損,氣血不足,最後造成功能障礙,以致肩關節活動受限。40歲以上較多見,病發雙肩者約佔30%以上,表現為一先一後,或同時一輕一重。
2. 外感風寒溼邪:因久居溼地,風寒露宿或長期勞損又因肩部露臥受涼,以致風寒溼邪客於血脈筋肉,引起拘急疼痛。
3. 外傷筋骨:跌、撲、閃、挫等使筋脈受損而瘀血內阻,拘急疼痛,久而久之肩關節活動僵硬。
張志杰說,常見五十肩症狀大多因肩關節囊發炎導致粘黏,引起肩關節部位疼痛和關節活動度減少,而疼痛和僵硬兩者常互為因果,愈痛愈不敢動,愈不動就愈僵硬,愈僵硬就愈疼痛,因此造成惡性循環。
中醫對於五十肩治療,其一是中藥內服採用分期辨證論治,可以縮短療程,加速五十肩的痊癒;其二是針灸治療可疏經活絡,通調氣血,減輕疼痛,加速組織的修復及關節正常活動,常以「肩三針」和「條口透承山」等特效穴為主。張志杰表示,若是不敢針灸的患者,亦可以單獨採用中醫傷科治療。
張志杰提醒,五十肩雖然不是致命的疾病,在外觀上也看不出來,平時不動則已,但只要牽動肩膀,往往會引起疼痛與動作困難,不但影響病患日常活動,也造成生活起居上很大困擾,因此千萬不要拖延治療時機,提早接受治療是上策。
傷科推拿五十肩手法
1. 先用滾法施術於患部及其周圍,並同時作患肢的外展外旋上舉內收等動作,以疏通經絡,鬆弛肌肉,改善循環。
2. 在肩前及肩後作按、揉、摩、彈波等動作,再對於三角肌做揉摩,由上而下數次。
(1) 急性期:治療原則為疏筋活血、通絡止痛、消腫消炎,推拿手法要非常輕柔,過重導致關節損傷,使黏連加重。
(2) 黏連期:目的為鬆解黏連、滑利關節,用熱敷按摩、旋轉關節鬆解黏連,用到的手法非常多,如滾法、按法、按揉法、拿法、搖法、搓法、抖法等。
(3) 緩解期:主要目標為榮筋通絡,以舒緩柔筋手法,活化肩周圍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