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俄國畫家的水墨之筆

周怡秀
font print 人氣: 129
【字號】    
   標籤: tags: ,

西方人畫中國畫,會出現什麼樣貌?

面對這個問題,很多人可能會先想到清初的郎世寧。是,郎世寧以西方寫實繪畫的功底,配合中國皇帝習慣的東方美學,在康乾盛世留下了許多細膩工整、華麗高貴的記錄性或裝飾性工筆繪畫。說是中國畫,它有西方畫的實體感和豐富的色彩,卻少了水墨的靈動;說是西方繪畫,它少了明確的光影和空間效果,反又多了中國毛筆的皴擦。當時中國畫家多認為這樣的作品「匠氣」,但皇帝們對西方技法的逼真效果還是感到新奇和滿意。

21世紀初,又有一個從小接受西方寫實訓練和學院教育的俄羅斯畫家來到臺灣,決心嘗試他感興趣已久,卻又完全陌生的中國水墨畫技法。2012年初,楊安東在臺北的國父紀念館,將他近年的學習成果呈現在臺北藝文愛好者的面前。


楊安東作品〈中秋節〉,紙本水墨,2007,70×112cm。(攝影: / 楊安東提供 / 新紀元)

西畫基礎上,汲取東方繪畫精髓

楊安東原名Gavrilov Anton,來自歐俄西南部的薩瑪拉市,那裡貫穿著歐俄第一大河川伏爾加河,境內小島林立,景致異常美麗動人。楊安東自小學即進入美術專門學校,一直到最高學府──列賓美術學院,都一直在藝術學習的領域。1989至1994進入國立薩瑪拉藝術專科學校,總共修業五年,主修油畫,畢業後獲有「畫家─美術教師證書」。1995年順利進入國立聖彼得堡繪畫、雕刻、建築美術學院(The St. Petersburg State Academic Institute of Fine Arts ,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e;簡稱列賓美術學院)。

在美術學院修業期間,楊安東嘗試不同版畫製作方式與技巧,如銅板、膠版、單版印刷等。除此,在古典油畫技巧專研與油畫創作亦有很大收穫。他的畢業論文《俄羅斯三百年帝王肖像畫》(六件)以版畫呈現,之後獲有「專業版畫家證書」。

在列賓學院時楊安東結識了他現在的臺灣妻子,兩人婚後回到臺灣,楊安東便申請了獎學金進入師範大學美術系攻讀創作理論組博士。其實,楊安東在俄羅斯的藝術發展已經頗有成績:列賓學院期間,他多次參加俄羅斯西-北地區各城市巡迴展覽;並受聘為聖彼得堡基洛夫國家歌戲院專職藝術家,協助戲劇表演舞臺製作;期間還為聖彼得堡Enlightenment出版社從事插畫工作,完成三本兒童插畫讀本。2003年成為俄羅斯畫家協會會員,並於St Petersburg以版畫(綜合媒材)參加當年度的春季展覽。

當然,楊安東甘於離鄉背井來到臺灣的因緣和郎世寧大不同,郎世寧身負著教會和外交的任務,而楊安東則有著家的召喚和歸屬感——賢淑的太太和熱情親友的支持和照應。同時,他也在臺灣開始從事教育工作,自2004年起,在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學系開設「描寫與技法」、「油畫」、「版畫」與「素描」課程;目前也在臺灣師範大學進修推廣部教授「人體素描」以及臺北內湖社區大學教授「素描」、「水彩」。有許多學生慕名前來向楊安東學習西方學院式的基本功訓練,這是臺灣美術教育在過去比較欠缺的。


楊安東在社區大學教畫。(攝影/林家弘)

另一方面,對於東方藝術一向興趣濃厚的楊安東來到臺灣,當然不會入寶山空手而回。他在師大受江明賢、林昌德兩位教授的親炙,得以汲取東方繪畫的精髓。「我對於國畫創作與新技巧的開發一直充滿著熱情與興趣,中國畫所表現的東方思維與人文情懷,尤其是國畫的美學思想與意境的營造,是我在俄羅斯學院畫派中所無法學習得到的。」

獨創筆法,中西兼顧

從楊安東的水墨畫中,我們看到他對水墨媒材控制已然相當純熟,線條變化、水墨暈染皴擦堪稱揮灑自如。若要說和中國人畫的水墨有何不同,那就是:西方的精確素描功力還是像本能一般從楊安東的運筆中傾瀉而出,只是簡化成了暢快的黑、白和不同層次的灰,有時揉和著少許色彩;還是同樣的簡練、精確。寫實的同時又輕鬆寫意,將西方的自信準確有意禮讓一些空間給了東方的偶然和隨機。有時楊安東還獨創了一些筆法,是一種繪畫經驗豐富的畫家摸索出來的,符合他中西兼顧的兩全筆法。達到這樣的成果,很難想像楊安東需要拿著毛筆苦練多久?好像很難,可看起來又好像很簡單。

楊安東當然學的不只是技巧。他觀察著臺灣的鄉土人情、民俗信仰,繪製時多採用東方的直幅構圖,有時以散點透視鋪陳著人們的生活與休閒、有時嚴謹架構出建築與延伸的街巷、船隻與倒影。臺灣人的質樸性格,對習俗的遵循,敬天知命,和楊安東俄羅斯家鄉的風景、人物和節慶遊行,在他的水墨畫中竟然也有了連結和呼應。

不知道郎世寧如果看到楊安東今天的水墨畫會有什麼想法。郎世寧當時必須遷就中國的皇帝所好,楊安東應該就自由多了。但是若問楊安東對自己的作品覺得哪一張是比較成功或滿意的?他的回答是,滿意的那一張總是還沒有出現。

--轉自《新紀元》262期 //www.epochweekly.com/b5/264/10458.htm
新紀元PDF 版訂閱(US$10 52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shown)民以食為天,食物曾是人類為生存而進行的唯一社會活動,中國人也素來珍惜食物,敬愛上蒼的賜予。如今時代發展,社會多樣化,食物也已經不再純粹天然。可貴的是,在北歐,有這麼一位以關注食物為己任,執著追尋食物真相的丹麥人:克勞斯.梅雅(Claus Meyer)。曾說:「食物料理絕不是為了好玩和享受。人類作為萬物之靈,讓我們能夠思考,也讓我們去展現博愛。因此我們人有責任,在所有的事物中,去尋找它們的真和美。這是北歐菜系燃燒的平臺,或許是為了丹麥,或許更是為了整個人類。」
  • 八、九十年代,曾經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很多片商開戲,製片人忙得不亦樂乎。那時也湧現出無數的大牌明星,塑造了香港電影的獨特風格和味道。但如今香港電影面對大陸市場的挑戰,在夾縫中生存,前景充滿曲折。陳自強分享他對於香港電影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看法。
  • (shown)出道兩年,10歲的陳彬睿寫了50多篇影評,得到「最年輕的影評家」稱號。應邀參加好萊塢動畫片《馴龍高手》新片宴會,陳彬睿在群星燦爛的宴會上游刃有餘,在眾星矚目中採訪了動畫片的導演和主要演員,最開心的是進門時得到兩個玩具,出來後還有玩具!
  • 翻山越嶺,陡峭的山坡,碎石不停落下;荒草蔓長已分不清方向;經受大自然洗禮及歲月刻痕,回家的路已中斷、消失。跟隨老流興部落的泰雅族人找路尋根,促成陳潔瑤開拍《不一樣的月光》,透過電影,看到原住民對待土地的溫柔深情。
  • (shown)張俊傑說,繪畫不是技術而是心術,做一個善良、正直、率真的人是繪畫的基礎,藝術的境界走到高處,表達的是對自然與萬物的愛。提升自己的心靈,與自然結合,不斷提高層次,是沒有止境的。
  • 黃家豪是一位懷抱服務熱忱與夢想的機車店老闆。他喜愛無拘無束的生活並將興趣與工作結合,憑著一股意志力,打造出屬於自己的機車王國。
  • 攀越聲樂巔峰喜踏神韻之路--訪藏族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圓曲(1):藏族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圓曲艱難曲折歌唱之路。一首氣勢恢宏的歌,深沉高昂卻飄然出世的感覺,彷彿一切塵囂都已遠去,只有這天籟之音。圓曲的聲音世上罕見,像是來自天上,使人身心震撼,進劇院的時候人們帶著沉重的負擔,走出劇場的時候,使人通體舒暢,背後像是長了翅膀。
  • (shown)(續)攀越聲樂巔峰喜踏神韻之路--訪藏族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圓曲:藏族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圓曲艱難曲折歌唱之路。「貧苦牧民,翻身農奴」的「紅色」出身,給圓曲引來了受「黨的教育和培養」的機會,9歲那年被選送內地學習文化和醫療,一去就是六年。他必須「聽黨的話」,「黨讓幹啥就幹啥」,「服從組織分配」,要參加政治運動,而他的歌唱天賦,似乎得不到珍惜,他要求改行學唱歌,被組織拒絕。當時雖然圓曲還是一名少年,由於自己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和對歌唱事業由衷的嚮往,他每天早上到湖邊吊嗓子,從沒有間斷過,他在努力地磨煉著自己的意志。等待機會的到來。
  • 英國倫敦眾多的中餐館裡,有一家很特別的湖南餐館,它沒有菜單,價格相對很貴,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當今,餐館卻是常年客滿,需要預訂才能就餐。它所謂的菜單上寫著「交給我們吧」(「leave-it-to-us menu」)…湖南餐館的老闆彭永雙從事餐飲業已經40多年,也是在英華人非常成功的例子。「我們餐館在這邊已經30年,70年我從台灣來到英國,80年來這邊開了這個餐館。…」
  • (shown)來自台灣的湖南餐館老闆彭永雙怎樣挑戰高品味的倫敦客、世界名流,成功經營中國菜餐館的故事。英國的美食評論家,倫敦《泰晤士報》的專欄作家吉爾.可恩( Giles Coren ) 評論說:「很久以來我就一直認為,這家也許是世界上最好的中餐館。」彭永雙的心願,是要為中國菜、為華人的餐館爭光。他的餐館吸引了很多社會名流前來,包括英國王室的人員和電影明星。彭永雙這樣看待餐館的成功:「這不是說成功不成功,第一個,你一定要堅守你自己的本分,你的崗位,我一定就是這樣,我始終一定要把菜式擺在第一位,把客人擺在第一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