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嶺南派陳天陽 複品承天劍展出

font print 人氣: 21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2年02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謝平平台灣台中採訪報導)嶺南鑄劍大師陳天陽一生帶有許多傳奇色彩,從遇到了圓大師中斷學業、學習鑄劍,並自行復原出戚家刀等古物,曾為蔣介石、何應欽將軍修復古劍,六十年來堅持古法煉劍,發揚嶺南派的鑄劍方法。可惜,陳天陽已於去年過世,台中市立港區藝術中心集結其一生力作,以紀念展方式展出,供後人學習。

陳天陽從沙鹿商工轉學到台北建國中學夜間部,在植物園巧遇與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的少林了圓大師,中斷學業,開始了與師父風餐露宿的生活,學得一身拳術、鑄劍本領,師父要求他寧願少吃一頓飯,也不能錯賣一把劍,並要吃得了苦。

孫子陳重智五、六歲開始,清晨五點起床供佛,開始練蹲馬步,學打拳法,之後再學兵器,才能開始學習鑄劍,他表示,爺爺對鑄劍的過程非常仔細,程序不能錯亂,對子孫輩也很嚴厲,若程序錯誤或玩心大起,即會遭到厲聲斥責;他且要求後輩需端正心胸,陳重智表示,磨劍必須心正意清,如果雜念很多或心中不靜,就會磨壞劍身,前功盡棄,因此,他們通常都選夜深人靜時,才開始鑄劍。

展示現場有陳天陽贈與台灣民選第一任總統李登輝的「承天劍」複品,陳重智解釋,爺爺以古法鑄劍,鑄好的劍身必須放到戶外日曬雨淋數年,若劍身出現裂痕,表示不合格,立刻淘汰。因此,爺爺通常一次打造兩把或四把劍,現場展出的這把即是李登輝總統手上「承天劍」的姊妹品。陳重智表示,即使現在科技再發達,爺爺仍遵照古法手工鑄劍,而非以模子大量生產,這也是其作品較大陸或他人作品要貴重許多的原因。

身為嶺南鑄劍大師的陳天陽作品雖然價格不菲,但他對請劍者有三不──品行不端、來歷不明、財大氣粗──皆予以拒絕,但陳重智也看過爺爺贈劍給學生練習。他認為,主要還是看請劍者對刀劍的誠意。陳天陽身後留下一百多把尚未完成的劍胚,陳重智表示,後人都會慢慢依照古法完成。

(責任編輯:羅令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黃玉燕台灣台中報導)刀、劍是一門結合科技、人文,悠遠源長的藝術,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更融合民族情感、任俠敦厚與文武合一的精神。一代傳統工藝大師陳天陽17日病逝,享年72歲。陳天陽畢平投諸鑄劍,現已傳承至第三代陳重智,家屬計畫成立陳天陽鑄劍藝術紀念館,傳承刀劍藝術。
  • 『檢書燒燭短,看劍引杯長。』—— 節錄自杜甫《夜宴左氏庄》   過去中國社會,能習劍讀書即是文武雙全。現代社會不需刀劍防身,它們逐漸被歸納為武術練習、表演及蒐藏展示領域。刀劍留給世人的印象,仍完整把傳統文化精神與藝術面向保留。
  • 古代俠客文人習武舞劍,常與刀劍相配。台灣鑄劍大師陳天陽去世1週年,台中市港區藝術中心明天起舉辦「陳天陽刀劍紀念展」,作品展現千百年刀劍傳承藝術。
  • 1964年開業的美姿華攝影室,距今已一甲子的年華,隱藏在香港仔大道一棟不起眼的唐樓內。老闆陳崑泉老先生(陳師傅)如今已經92歲,只要有客人預約拍攝,他就會從屯門的住家,途經一個多小時的車程,長途跋涉來到香港仔店面。
  • 「我從來沒有在歐洲見過貔貅,當我第一次在網上看到影片時,就讓我印象深刻,我就嘗試去聯絡冒卓祺師傅,想跟他訂做貔貅,就這樣我跟貔貅聯繫在了一起。」在比利時安特衛普市唐人街開設武館的武術師傅Ronald Galland(江漢利)說道。去年12月,他專程攜同妻子與7名徒弟赴港拜師,親身學藝,今年8月11日,在他70歲的壽宴上,首次公開舞貔貅,將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舞貔貅文化帶到歐洲。
  • 中華文化總會今天(20日)發表最新一集《匠人魂》影片,記錄台南黑糖製糖師以柴燒古法煉糖的故事,找回台灣的「甜蜜」記憶。
  • 香港彩瓷業界泰斗徐淼於2月15日辭世,享壽105歲,是港彩輩份最高、最年長的瓷繪名師。徐淼曾任道風山基督教叢林繪瓷部主任畫師,師從港彩名師謝中吾,擅長繪山水彩瓷,為道風山繪製作品無數,在雲水堂繪製圓形巨幅壁畫時已八十多歲。香港陶瓷研究會會長嚴惠蕙2月24日凌晨在該會社交媒體專頁發表悼文《追念徐淼先生》,回顧徐師傅生平。
  • 寧艾文(Evan Ning)是一名加拿大影視攝影師兼燈光師,參與拍攝了多部著名的好萊塢影視作品,包括迪士尼、華納兄弟和網飛旗下的電影。他還擔任過法輪功真相電影的攝影總監,包括《為你而來》和《永恆的五十分鐘》。艾文是一名從小修煉的法輪功學員,他是怎樣成長為才華橫溢的青年的呢?讓我們來聽聽他的故事。
  • 清晨6時半,天仍矇矇亮,在香港最南端的隱世小島上,人稱蒲台島「島主」的島民羅金樹(樹哥)已經開始駕著小艇出海捕魚,除了炎熱和惡劣天氣外,每天清晨一次,下午一次,日日如此。樹哥是土生土長的島民,一生都不願離開蒲台島去其它地方生活。今年73歲的他,身體依然健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