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 引發公共安全問題
【大紀元2012年11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黃凱西報導)九月中,高雄一位公車司機工作時突然心臟病發,在5名乘客下車後,他仍繼續開車,後來陷入昏迷,送醫回天乏術。內科醫師王元甫表示,冠心病急救成功率相當高,該司機如有充分的醫學常識,馬上就醫,應該就能挽回一命。由這個事件也引發公共安全問題,他建議政府加強衛生教育宣導,及要求與公共安全相關行業的人做定期健康檢查。
據了解,57歲的高雄市公車司機李濟溪,12日上午7時左右,在駕駛前鎮站至長庚醫院70號公車途中,突然心肌梗塞發作。他強忍疼痛,趕緊將公車停靠路邊,讓5名乘客安全下車後,決定開車回總站。
然而,他終究力不從心,除當場追撞前方自小客車,又直接衝撞台電大門花台,最後餘力用盡,撒手趴坐駕駛座後陷入昏迷。台電3名駐衛警發現情況不對,在緊急報警將他送往醫院急救後,至10點半時仍回天乏術。
心肌梗塞一發作 立即就醫
內科醫師王元甫表示,該司機盡忠職守,即使在胸痛難忍、生命垂危之際,仍然以車內乘客安全為優先的精神,令人感動。但是如果該司機有充分的醫學常識,在心肌梗塞發作時,以正確方式處理,應該可以避免這件令人遺憾的事情發生。
他表示,此事件的處理方式應該是:該司機先將公車停到路邊,再向乘客表明身體不適,請乘客幫忙打電話、儘快將他送醫急救。
他強調,急性心肌梗塞一發作,就應立即送醫院。近年來心臟血管的醫療技術已有相當大的進步,急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率已由過去的20%到30%,降為5%到8 %。早年,醫師面對這種病人,可說是束手無策,病人休克被送進急診室,醫師只能維持血壓及作併發症的處理,所以死亡率很高。近年來,醫師可以早期打通阻塞的血管,為病人作血栓溶解治療法、經皮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只要把握治療的黃金時機(6至12小時),醫師就能讓病人化險為夷。因此只要能儘快送醫急救,該司機應該就能挽回一命﹔但他卻仍繼續開車,錯失了最佳急救的時機。
政府加強衛教 特定行業定期健檢
他指出,由這個事件可以看出台灣雖然醫療資源充足,但是衛生教育宣導明顯不足。如果該名司機曾經因心臟病到醫院接受治療,醫院的醫師、護士應該讓他具備基本的保命常識,不會發病還繼續開車。也有可能他是第一次發作,以前完全沒有心臟血管疾病的病史。急性心肌梗塞這類的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已是現代人的頭號殺手,在台灣2,300萬人口中,罹患此病的人每年預估有30萬人,政府應該重視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對一般民眾做好衛生教育宣導工作。
他接著說,還好在這個事件中並沒有發生任何乘客傷亡,但由於李濟溪的職業是公車司機,突發的昏厥和猝死對乘客的安全影響很大;因此,這個事件引發的公共安全問題值得政府多加關注。他建議,政府應要求與公共安全相關行業的人,如公車、火車及飛機的駕駛等,做定期健康檢查,尤其應加強心臟血管的檢查。
急性心肌梗塞 年齡下探30歲
急性心肌梗塞為何讓人如此膽戰心驚、聞之色變?王元甫表示,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種突然發作而且死亡率高的急性病症,患者約有一半死於發作後一小時內;更可怕的是,它已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從知名歌手馬兆駿、主播趙筱君的弟弟、記者朱慶文,以及醫院越來越多年輕病例來看,這些人都約三、四十歲,正值壯年時期,有許多患者在發病前,並沒有明顯症狀,因此悲劇一旦發生,往往給家人帶來極大震撼。
王元甫指出,急性心肌梗塞年齡下探30歲,和現代人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有相當大的關係。因此要避免急性心肌梗塞,唯有遠離危險因子,及徹底改變生活及飲食型態。他說,現代人普遍生活壓力大、抽菸、熬夜,再加上沒有正確飲食觀念,吃得多又喜歡高熱量飲食,也沒有規律運動的習慣。過去醫師會建議男性45歲、女性55歲要開始注意心臟血管問題,現在30歲以上民眾平時就應注意自己心臟血管健康的問題。
心臟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括:家族史、男性、抽煙、高血壓、血脂肪異常、糖尿病、肥胖、缺乏運動、壓力等。早期的症狀為胸痛、胸悶、呼吸困難,尤其是與運動相關,例如爬樓梯。如果民眾發現自己有這些危險因子或症狀,就應該早日到醫院做心臟血管的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徹底改變生活及飲食型態
生活型態的改善除了戒菸之外,還包括減重、運動、健康的飲食,及降低生活壓力。肥胖容易引發心臟血管疾病,腹部肥胖尤其危險;腹部肥胖的定義為男性腰圍大於等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等於80公分。多吃蔬菜水果及全穀類食物、限制飲食熱量、避免油炸食物。運動要選擇適合的,並持續地做。過度的激烈運動如打球或爬山等,並不適合有心臟血管疾病的患者。每天運動30分鐘,每週至少5天,達到每週有150分鐘的運動量。降低生活壓力的方式有:肌肉放鬆、深呼吸、靜坐、練氣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