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基宜花東

莎韻的故鄉—金岳部落

【大紀元2012年11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謝月琴台灣宜蘭報導)泰雅族的族名「Tayal」(Dayan),原意為「真人」或「勇敢的人」。泰雅族是台灣分布最廣的原住民族群,泰雅族人口共約8萬~9萬人。泰雅族的傳統宗教信仰主要為「祖靈」,並認為「祖靈」是主宰人一生的禍福。傳統的泰雅族社會以狩獵及山田燒墾為生,聚落以集居式的村落為主。泰雅族雖然沒有文字,但是他們用情感、用口傳、用舞蹈、用生命寫歷史,民族的文化才得以留存。

蘇花公路、北迴鐵路通車,「南澳」真的蛻變了;但它依然是為宜蘭縣內面積最大,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每平方公里8人),自然資源最豐富,最有開發潛力的鄉鎮。

莎韻的故鄉──金岳部落

金岳部落(舊稱Ryohen)為一座落在宜蘭縣南澳鄉山區的泰雅族部落,背山面海。現在金岳部落約600人左右。

金岳部落具有豐富的人文藝術資源,例如遷徙文化、狩獵文化、舊部落故事、藤編、織布、木雕創作、金岳莎韻舞蹈班、音樂採集等資產。

金岳部落今日的人口組成主要來自於昔日的流興(Ryohen)部落,少部分來自舊武塔部落。然而由於地處偏僻,流興部落距離金岳三十二公里,且路況極差,諸多不便,國民政府用鹽巴誘惑他們遷移,於是民國四十七年時,全村便搬遷下山,部分到達武塔與寒溪,但絕大多數仍搬遷到現在的金岳村。

Ryohen(流興)部落後來遷徙至現在的南澳鄉金岳村,Ropwe(鹿皮)為金岳部落泰雅地名,其緣由據說是當初祖先在尋找遷徙的土地時,發現這裡常有水鹿出沒,生態資源豐富。『流興(Ryohen)部落,是一個海拔高(1000公尺),濕度夠,冬天會下雪之處,祖先們順應大自然的變化,充分應用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他們赤腳感受大地的溫度、地表的形狀,儲藏了厚厚的脂肪,到了下雪天依舊行動自如。透過月光照射,夜晚也能工作,以觀測月亮及能發展出流興(Ryohen)曆法。』

莎韻之鐘的故事 流傳台日

莎韻Sayang,Ryohen(流興)社女孩,1938年送日籍的田北正記老師下山,青年服務隊一行11人,但中途遭遇颱風,17歲少女莎韻不幸摔落南澳南溪殉難,當時台灣總督為表彰其事蹟,贈送一只鑄有「愛國少女莎韻之鐘」字樣的鐘給Ryohen(流興)社。這個故事流傳台日兩地,後來還改編成電影「莎韻之鐘」(日本拍的)、「不一樣的月光」(在部落拍的),但並非像電影所演的師生戀,莎韻是率先舉手,她只是單純的想送老師下山而已。於是『莎韻的故鄉』指的就是現在的金岳部落。只可惜這只「愛國少女莎韻之鐘」後來卻不知去向,甚為可惜。

當初莎韻為了送行老師而走的路,部份就是現在的南澳古道,環境優美,並有吊橋及舊部落景觀,沿途還有溪水流經。這幾年部落都由耆老(偉浪沐乃阿公)領隊,帶著部落老中青三代走這條路回老部落-流興社,整理復原老部落遺址。而現今流興舊部落只留下地基及及舊部落景觀和那傳唱已久的故事。

泰雅美食──鹹的綠豆湯

當你吃到鹹的綠豆湯加上刺葱這種特別的味道時,別懷疑你可能就置身於原鄉部落了。泰雅族過去以小米、黍、蕃薯為主食。平時以胡瓜、南瓜、韭、薑、野菜、辣椒、豆類加鹽煮食為副食。獵肉、魚、蝦等只在農閒狩獵有所捕獲時才可享用。家有飼養豬與雞。而今因為方便還是以米飯為主食,竹筒飯是為了方便出外工作而準備的。因處於山林中,各種野菜十分盛行,如刺蔥、馬告(山胡椒)、樹豆、過貓(過溝菜蕨)、龍葵、昭和草、月桃葉、黃藤心、山蘇、小米醃魚、山豬肉、香蕉飯、鹹的綠豆湯等都是部落廚房常做的美食。

部落廚房 香蕉飯。(金岳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泰雅圖紋與口簧琴

就生活面而言,男生負責較粗重的工作如狩獵、做藤編,女生負責織布及耕種,這是他們的分工方式。

織布技術發達,技巧繁複且花色精巧,其中以紅色象徵血液,具有生命力,可以避邪,故而喜好紅色服飾,有紋面習俗(現在看不到了)。泰雅族織布的圖紋只有條紋和菱形紋,這兩種圖紋再去做許多的變化。條紋的意義就是我們通往祖靈的彩虹橋,而彩虹橋就是讓會織布的女生所通過的;菱形紋的意義就是祖靈的眼睛,可以隨時保護著我們。

社會組織以祖靈祭祀團體為主,最重要的祭儀活動為祖靈祭。歌舞動態活動以口簧琴與口簧琴舞為其特色。口簧琴其製作及表演是泰雅文化的重要表徵,該族群對於此項技藝之保存與傳承不遺餘力,所使用之口簧琴為多簧口簧,音樂變化甚大,深具藝術性,值得登錄與保存。「口簧琴」是泰雅族古老的樂器。在泰雅族傳統樂器中,口簧琴一直有著顯著的地位,除了充當娛樂之用外,還有傳遞祝福、思念、提醒等功能。

最重要的產業──香菇與小米

香菇與小米是金岳部落最主要的產業。香菇是段木香菇,所用的段木多為赤楊或杜英。赤楊約需7至8年可取成段木,杜英則須8~9年方可用,這兩種樹多種植在向陽的山坡。小米一年只採收一次,每年約2~3月間播種,6~7月間收成,可拿來做主食或釀小米酒或醃東西。部落也會配合小米的成長舉行播種祭典或豐收祭典。此外二月間也會種植玉米、地瓜、芋頭、花生等。『祭典有開墾祭、播種祭、收割祭、狩獵祭,主要最大的祭典為豐收祭或稱gaga Cmyu(祖靈祭)。』

段木香菇。(金岳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狩獵文化

泰雅族以狩獵維生,獵幾頭山豬、山羊、山羌,攸關運事、名份有多高。目前非保育類野生動物不管制,但保育類則要管制。一般而言,每年十一月至隔年的三、四月是泰雅族勇士們狩獵的最佳時機。狩獵或祭典透過「gaga」的組織運作。「gaga」是泰雅族的一種組織、一種團體,是泰雅族特有的重要部落組織,亦是祭典舉辦的祭祀團體,它維繫著泰雅族民生活教育及訓練的指導與管理,也維護祖先的習俗與戒律。一方面是律法與習俗,另一方面是祭團或狩獵團。像金岳部落可能分成2~3個gaga。

藤編文化

藤是泰雅族日常生活中應用最廣的編器材料之一,藤編大多用黃藤。黃藤全株帶刺,連葉背都有刺,不容易採摘。非但要爬山,還要劈荊斬棘。不過當你口渴時,其植株富含水分可供你解渴,沒啥味道卻十分清涼。藤編原是部落男性的工作,而生活中許多用品、器具,也都是利用農忙或打獵之餘上山取黃藤編織而來,或作為置物、隨身包或帽子等用途。藤編工作,最辛苦的是取藤,再其次是剝藤與削藤,一不小心就會被刺到或見血。削好的藤需日曬約3~5天,方可做藤編。藤編極具技術性,有點像竹編,但取材比竹編更難,卻更耐用。當你從取藤開始學過藤編,你就再也不會嫌藤編製品太貴了。金岳部落裡會藤編的約4~5人。

原住民特質

原住民朋友生性樂觀,能歌善舞體能好(其舞蹈內容與傳統及神話息息相關),較單純,是個能與自然和平共生的民族。有一回搭火車,從南澳上來3個女孩,他們從坐上火車的那一刻起,就開懷唱歌,一首接著一首,一直唱到花蓮下車,唱得大家都感受到他們的愉悅。他們也會用語言(音調、長短)去分辨距離,如有人問道:金岳社區發展協會在哪裡?一說在「那邊」。一說在「那-邊」。「那-邊」可比「那邊」遠的多。

原住民愛喝酒 誰惹的禍?

我原本以為原住民朋友愛喝酒,是跟他們種植小米有關係,真是誤會大了。金岳社區發展協會的專案管理人陳芃伶澄清說:是跟社會變遷及環境的改變較有關係。他們被迫離開他們的舊部落那種自給自足,與自然共存的生活方式,且其傳統文化被破壞,就像失了根的蘭花一樣。再加上年輕人到外地謀生,多從事粗工或較底層或勞力的工作,又要與平地人爭一口飯吃,面對著語言及生活的社會壓力,以致他們藉酒消愁,將不好的喝酒文化帶進部落。

以前他們老人家只在慶典時才會小酌一番的。部落文化因為都市化的影響嚴重消失,泰雅祖先長久以來「與自然和平共生」的優良信念也幾乎不見;很多族人更因為天性樂天隨和不與人爭,在競爭激烈的城市中逐漸失去應有的尊嚴與自信。原住民文化在整個台灣社會現代化中遭逢激烈的文化變遷,也各自接受了近代化的洗禮,造成傳統生活面貌的喪失。『南澳群失去了土地,失去了傳統文化,更失去最重要的gaga社會。』

傳承部落文化的耆老──偉浪沐乃阿公

偉浪沐乃阿公今年78歲,中文名字為張金振,在金岳部落是響叮噹的人物。如今他每星期去金岳國小及碧候國小教原住民小朋友藤編,此外木雕、狩獵他也都在行,他更是這幾年帶著老中青三代族人回去舊部落尋根的唯一耆老。

舊部落的路崎嶇難行,要往返流興舊部落需時四天。他上山取全株帶刺的黃藤,剝藤、削藤的過程裡竟然連手套都沒帶,受了小傷流血也沒止血,依然很專注的繼續手邊的工作。

即便是教我們這些第一回體驗藤編的生手,他依然能不急不緩,態度從容十分有耐心的教導,還開玩笑唱歌給我們聽呢!他一直鼓勵我們嘗試,積極樂觀專注溫暖的態度,讓我們如沐春風。真是個可親可佩的老人家,這個社會若能有更多這樣的智慧長者,在各角落耕耘那快要斷了根的式微文化,而新一輩又願意學習,這樣傳統文化才得以傳承。

三代同堂 右起 尤幹 偉浪沐乃。(金岳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文化活動 節慶。(金岳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金岳瀑布

金岳瀑布位於鹿皮溪上游,瀑布景觀分為三層,溪水冰冷、清澈見底,可以看見魚、蝦在水中游,每到夏季,都會湧入許多喜好溪水的遊客到此嬉水、游泳、烤肉,是金岳村消暑、遊憩勝地。

金岳部落如今以金岳社區發展協會為主體,積極推動生態旅遊,營造穀倉、傳統屋、眺望台。傳統屋以木造的半穴居為主,半穴居為的是防風,但如今已不復見。組成莎韻部落廚房,提供部落老人關懷據點、孩童課業輔導及部落深度旅遊的餐飲;並紀錄部落的小米文化、狩獵文化、藤編文化等等。外地人來部落,可玩生態旅遊、夜觀、部落導覽、藤編、狩獵、參加祭典等,但以20人以上團體為主。親朋好友可揪團一同前往,透過五感觀察,體驗原住民文化與生活。

做陷阱。(金岳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交通資訊

自行開車:

1.由台九線136.3公里處轉宜55線進入。

2.由由台九線137.7公里,轉長春產業道路碧候村進入。

大眾運輸:搭乘台鐵至南澳火車站下車,於車站前轉程接駁巴士,於金岳社區下車即可到達。

PS:

1.感謝蘭陽博物館及其工作人員,因配合「人類學家的足跡–臺灣人類學百年特展」,而舉辦的「原住民藤編體驗活動」,我們才有機會更深入了解金岳部落及原住民朋友。此特展讓宜蘭的人類學發展,能與台灣其他地方的人類學對話,並讓觀眾更能深入瞭解宜蘭。

2.感謝金岳社區發展協會的陳芃伶,解答疑惑並提供許多相片及其碩士論文,Yukan尤幹大哥的部落導覽及教藤編的yutas Wilang偉浪沐乃阿公的耐心指導,莎韻部落廚房為我們準備的泰雅美食。

3.文章中有『』之處,引用自陳芃伶的碩士論文:尋回消失的Ryohen(流興)部落-歷史記憶與生活空間研究。

4.有些文化已消失,如日治時期禁止的有紋面、室內葬、出草。光復後從流興部落遷至金岳部落,流興部落只留下地基,巫師文化及傳統建築半穴居已不復見。

(責任編輯:鄭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