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移民到美國亞特蘭大的大陸朋友聊天,他說很喜歡台灣人,問他為什麼?他說台灣人沒有黨文化,人情味濃,和大陸人比,一般來講就是比較善,比較有傳統觀念。
對於同樣都是一九七零年代出生的我,初聽到這樣的話,有些驚訝,以前一直以為書本學到的中國是有悠久文化的地方,沒想到他會說台灣人比較有傳統觀念,台灣才是中華文化承傳之地,後來思考他的話確實有其道理。
一九七零年代出生的我們,包括我們的哥哥、姐姐在求學時代,讀的很多是文言文,要考《古文觀止》、《中國文化基本教材》。
因為讀著這些文章,中國人如何為人、為學?什麼是士?什麼是君子?中國人的道德修養、教學、倫理、禮樂文化等內容,一段一段的進入心中。這樣的奠定,即使經過二十多年,大嘆人心不古的現代,台灣人的生活思考模式中,普遍都還存有禮義廉恥的道德觀念,什麼是好?什麼是壞?都有個基本的依準。
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幾個大城市的路名、街名,乃至地方鄉鎮名,都有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標記。中國人的道德觀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和生活的連繫是如此的緊密,全台最熱鬧的台北東區,就在「忠孝」東路上。
萬件漢文物在台灣的歷史意義
而台灣與漢文化的連結,早在宋明之時即隨先民開墾,渡海來台。「台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發起人李吉崑先生,花了畢生的青春,典藏漢民族歷史文物萬餘件,他談到台灣是世界上保存漢文物相當重要的地方。
「因為中國大陸經過滿清三百多年的統治,加上中共文化大革命,目前僅剩帝王陵寢的出土文物,一般漢民族的庶民文物幾乎消失殆盡。幸好,這支堅韌的漢族文化,早在宋明之際,即渡海來到福爾摩沙這塊土地上,在台灣存留下來。
館藏中「墨黑描金針線盒」就是代表中國古代婦女「四德」(四種必備的修養)中「婦功」這個文化的具體文物。古代女子裁縫、刺繡是本分,能做好一件裁縫本也是心性的體現。
「客家家法」為十八世紀文物,此文化可溯及到兩千年前,傳達祖先對子孫的愛與訓示。兩把各五十支有弧度的彎彎竹條,以籐編捆在一起,一把向外彎,一把向內彎,象徵無論對內對外都要團結。中華傳統的智慧,令人敬佩。
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浪潮,地方生活智慧競逐全球。越有文化識別,越能在國際中閃光。泰國以特產布袋蓮,加以東方佛教觀美學設計讓世界驚讚;韓國以儒家文化出發,在歷史中挖掘寶藏,《大長今》電視劇重塑韓國形象,再創旅遊熱潮。
李吉崑說,台灣漢文物是先民生活的一部份,富有敬天信神、忠孝仁愛、秀雅細緻的中華文化內涵。這個部份在大陸已流失,因為共產黨的破壞,傳統思想沒了,做的東西只有表殼沒有內韻。
生活在台灣的我對於漢民族的文化習以為常,從大陸朋友口中及文物收藏家的典藏中,回頭看,幾十年來台灣扮演建設中華文化「復興基地」的角色才相對顯影。擦亮傳統中華文化寶藏,恰是歷史賦予台灣的使命。
本文轉自第82期【新紀元週刊】「封面故事」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