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欺凌釀悲劇 社交媒體添火澆油
【大紀元2012年10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季薇多倫多編譯報導)本月10日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15歲的少女托德(Amanda Todd)自殺,几乎引起了全球媒體對網絡欺凌悲劇的極大關注,指責的矛頭也再次朝向社交媒體。
歷年的網絡欺凌悲劇讓人不堪回首,一個個嬌嫩如花的少女、朝氣蓬勃的少男匆匆中斷了自己尚未開始的人生旅途,怎能不讓人心痛。值得注意的是,網上匿名,保護了惡霸的身分。
網絡欺凌難解決
2010年起展開的一項大型研究結果顯示,1/5的加拿大學生表示,他們曾經遭受欺凌。為了更有效地幫助受欺凌者,許多組織都將視線轉向青年人最鍾愛的網絡世界。
全國反欺凌聯盟的推動者、在女王大學(Queen’s University)進行相關研究的專家克雷格(Wendy Craig)對CBC表示,網絡欺凌特別難以解決。因為遭人欺凌的證據會永久性地存留在網絡上,受害者無論身在何處,永遠被噩夢纏繞、很難擺脫。
托德的經歷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例子。噩夢從她讀7年班時開始,托德在線交友和聊天,一年後她收到一個陌生男子的留言,此人知道她的地址、學校等很多個人信息,並用散佈其照片的方式羞辱她、威脅她,讓她失去所有的朋友和做人的尊嚴,她感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很孤獨。連續3 年的欺凌,最終迫使托德放棄了生命。
過早凋零的生命之花
據《環球郵報》報導,新斯科捨省(N.S.)特魯羅鎮(Truro)15歲少女布萊恩頓(Jenna Bowers-Bryanton),於2011年1月因不堪網絡欺凌而自尋短見。死者母親默奇森(Pam Murchison)自以為將女兒從備受欺凌的校園帶回家中,女兒就能夠安然無恙;然而,布萊恩頓卻未能躲過網絡欺凌的悲劇。
布萊恩頓曾將她邊唱歌邊彈奏吉他的視頻片段上載至YouTube。但是來自SMS和社交網站Formspring論壇的短信,沉重地打擊了布萊恩頓。網友在網上對她進行人身攻擊,說她唱歌難聽,長得難看,做出一切傷害她自尊的事情。
兒童求助熱線(Kids Help Phone)顧問弗洛伊德(Shannon Freud)表示,每週來自全國青少年的電話和電子郵件約5000通,求助的少女們普遍反映,欺凌導致她們抑鬱、缺乏自尊、自殘、飲食紊亂甚至產生自殺的想法。
安省渥太華年僅15歲的少男詹姆斯(James Hubley),也因難以忍受他人的欺凌等原因,2011年10月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詹姆斯是一個有冠軍實力的花樣滑冰運動員,而且從事這項運動很多年了;有意向歌手發展,從事演藝事業。但最終不堪校園和網絡欺凌的雙重打擊,走上了不歸路。
少女更脆弱
今年發表在加拿大醫學協會雜誌的一項研究成果稱,自殺是10歲至19歲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而在過去30年,雖然少男自殺率有所下降,但少女自殺率卻呈上升趨勢。加拿大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2009年死於自殺的、10歲至19歲的少女為69人,估計每一位不幸者嘗試自殺多達20次。
弗洛伊德女士解釋說,少男被欺負通常是人身攻擊,而十幾歲的少女往往被人以不同的方式欺負,諸如社交或言語騷擾,包括被孤立或發短信羞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