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台碩士返鄉 守住阿公的七分田

人氣: 2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2年10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灣台北報導)企研所的高材生,走出校門進入職場應該是白領階級,過著拎公事包到大廈吹冷氣、面對螢幕、動動滑鼠的生活,而他卻戴著斗笠、拿起鋤頭、在大自然底下耕種,只為守住「阿公的七分田」。

來自台南縣後壁鄉的賴承麟,畢業於東吳大學企管研究所,混身散發出書卷氣,很難想像他現在的職業是農夫,賴承麟曾參加稻米競賽,名次「墊底」,今年再戰,從1,585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躋身台灣十大好米優勝之列,也創下「最高學歷」得獎的新紀錄。

早期農業相當普遍,幾乎每一家大大小小都要下田耕種,賴承麟說,阿公(全名賴雲聰)從小開始種稻,對七分地有著深厚的情感,也相當關心田地中的一切,耄耋之際,即使行動不便,還是會騎著代步車去田間看看。看著阿公身體每況愈下,無力耕種,而爸爸(全名賴榮春)尚有碾米廠要顧,因此,退伍那年,賴承麟思考兩、三個月之後,毅然決定返鄉種稻,要守住阿公的七分地。

從零開始 書生方法嘛也通

但對於農業一點概念也沒有,從農談何容易,該如何著手起?他說,「各行業都有要嘗試的地方,應該先了解工作的實際狀況;再來,用正面積極的態度盡力完成工作,一定會有收穫」。過慣都會生活的賴承麟,也是歷經數個月的煎熬,才漸漸習慣「慢活鄉村」,轉變為早睡早起的農人。

青農與老農觀念做法有差距,賴承麟談到,因時代背景差距,傳統老農目標著重於「產量」,方法也有所不同;而他則是只要改良場有課程就參加,運用改良場教導的新技術,教什麼就試什麼,將作學問的精神,發揮在田間。

稻米成長過程中,應在適當時機灑肥料,賴承麟說明,傳統農民皆以經驗法則,估算哪段時間需要幾包肥料,或是插秧後幾天要施多少肥;他則觀察天氣及稻子生長過程去施肥,其實並不需要用到很多;農民以包為單位,他卻以公斤做計算。他強調,在特定時間適當成長期使用肥料,整體而言,除節省成本之外,品質也不錯。以一分地來說,其他農友使用3到4包肥料,他只需要1到2包就足已。

種出得獎稻米 阿公歡喜放心

賴承麟還說,田間管理,農民會重分蘗數,要分蘗數夠大,穗要夠長,也因此造成葉子過長,因為不通風,反而容易生病。

另外,要「合理化施肥」,他認為,無論重產量還是品質,要在合理範圍施肥,不是一味下肥料。如此一來,改變肥料成本,農藥也節省,人事成本相對減少。當然也有目標,去調配生產過程,讓產量或品質都達到一定效果。

回憶起開始務農前幾年,祖孫倆常常意見不合,阿公重產量,而他重品質,賴承麟舉例,他把田中水放完,阿公去巡田時又會把水灌溉進去,於是他又把水偷偷放掉。後來阿公也因年紀大了,很少到田間走動,不過阿公嘴邊常掛著:「你這樣種植,產量會很少啦!」但阿公年紀一大把了,賴承麟希望阿公觀看就好,不必再下田工作。後來,看孫子種出好米,還入選「台灣十大經典好米」,阿公相當開心。

種稻秘訣 多問多用心

5年走來,許多人給他很多幫助,賴承麟說,「畢竟沒接觸過農業,一切從零開始,改良場有課程就去上,不懂就發問;在路上遇到農民就哈拉幾句,他們都很樂意分享,從中學習,好比病蟲害發生了,就問問其他農民,其實我要感謝的人非常多。」

「耕種過程像是照顧小孩一樣,從插秧、成長到最後收成,過程中如果有稻田生病等狀況,會心急,該怎麼辦?快找人協助,趕快把病治好啊。」他將稻田視為親身骨肉般細心呵護,常常巡田,除看自己的田地之外,也看看其他農友的田地,看看有沒有哪些狀況。

看天吃飯 收入之外磨出好心態

目前人口老化嚴重,許多青年紛紛離鄉拚事業,他認為,需要有更多的年輕人從事農業,同時,要先了解農業工作型態,不要貿然進來。搭配政府的政策,以及運用新的觀念及做法,未來的發展性非常好。

農業屬於看老天爺給飯吃的行業,不少人擔心收入不好,賴承麟認為,只要面積夠大、規模經濟出來後,收入是不錯。他舉朋友為例,有用7公頃田地,扣除人資成本,年收百萬。現在也有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農友承租5、60公頃,一年營業額將達一千多萬,面積夠大,整體收入就不會太差;小面積則可朝瓜果類發展,不過時間投入成本很多,幾乎都泡在農田中,相對收入也較佳。

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都是正常狀態,真要有農民「樂天知命」的個性,農作物是靠天吃飯,如果太在意,心中會有無比的痛,套句農民常講的,賴承麟說,「種著歹田望後冬」,老天造成的,再期待下一期就好,不用想太多。

還有農友稻子收成期到了,急破了頭四處求援卻仍找不到割稻機,根本無法闔上眼好好睡一覺,但等到稻子倒伏後,沒法挽回了心也就放下了。

談起未來,他有更大的願望,「我想種一些好品質的稻米,再推廣給農民播種。」賴承麟看著遠方說。◇

(責任編輯:尚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