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面面觀
疫苗是一種生物製劑,可針對某些疾病增強人體自身的免疫功能。疫苗通常含有類微生物的成分在內,通常取自減弱或殺滅的微生物,或其毒素,或其表面蛋白質。
由於免疫有記憶的功能,因此在注射疫苗後,對微生物的入侵,就會喚起原有的免疫記憶,攻擊入侵者。疫苗可以是預防性的,如對抗感染或某些較具攻擊性的病原體,或可直接用於治療,如癌症疫苗。
疫苗一詞「vaccine」來自於金納所使用的牛痘。「vacca」為拉丁文,意指牛。當人類接種牛痘後能對天花產生抗體。巴斯德及其他人繼續研究牛痘,最後研發出疫苗注射預防,稱為接種。
但最近台灣出現了一則因疫苗接種注射後嬰兒死亡的案例。流感疫苗衛生局宣布剛開打一個多星期,台中即傳出一名11個月大女嬰疑似接種流感疫苗致死個案,引發許多家長恐慌。疾病管制局緊急召開記者會,強調公費流感疫苗接種迄今已14年之久,截至目前沒有人因疫苗施打而死亡的案例。
通常疫苗的不良反應為過敏、感染,如局部腫脹、蜂窩性組織炎、蕁麻疹、橫紋肌溶解等等,但死亡的案例在這次算是比較嚴重的,因此醫療單位會同司法單位同時努力釐清女嬰的死亡原因,進行解剖,探究真正的致死因素。
衛生單位認為流感疫苗是利多於弊,還是鼓勵民眾施打,當然與死於流感與流感重症的病人比較,流感疫苗還是有其充分利多的因素。
疫苗接種無法保證免於感染或疾病痊癒,有時是因為接種疫苗的人本身免疫力太差,無法激發足夠的免疫能力對抗疾病。這種情況常見於糖尿病、長期使用類固醇者、愛滋病感染,或是免疫先天的缺陷。
即使人因注射疫苗產生了抗體,但免疫系統是協同作用的,不光是看抗體有沒有產生決定免疫力的強弱,注射疫苗可使感染較不嚴重或是痊癒的快一些。儘管如此,疫苗在公共衛生上的成就是十分巨大的,如天花從世界上的滅絕,許多疾病也巨幅的減少,如小兒麻痺、B型肝炎等。
一個人接種疫苗最密集的時間是在嬰幼兒童期,在美國,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建議兒童應接種的疫苗有A型肝炎、B型肝炎、小兒麻痺症、腮腺炎、痲疹、德國麻疹、白喉、百日咳、破傷風、B型流感、水痘、輪狀病毒、流行性感冒、腦膜炎球菌病及肺炎的疫苗,還擔心有些兒童沒有接受足夠的接種,還設立了不同的通知系統。專家還建議有些疫苗應定時重覆接種,如痲疹、破傷風、流行性感冒和肺炎。
為了減少疫苗的製作成本與儲存成本,以延長疫苗有效期限,常使用硫柳汞(thimerosal)做為局部抗菌劑。硫柳汞進入身體後代謝成乙基汞-ethylmercury,18日後可排出體外,但還是有其風險,如可能引發神經發育異常及心臟疾病等,因此現在除了少數的流行性感冒疫苗,這種局部抗菌劑在美國、丹麥等多個國家已逐步淘汰,但還是可能用於製造過程。
現在有越來越多關於疫苗的儲存問題要求完全避免或微量使用該抗菌劑。美國布希政府推動取消部分相關限制,還核准藥廠使用水銀量以利疫苗的保存,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亦認為無科學證據證明用硫柳汞保存疫苗對人體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