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吸引臺商回流 考驗馬政府智慧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2年10月10日訊】(新紀元週刊295期,記者趙芷菱報導)為鼓勵臺商返鄉提振經濟,中華民國政府祭出許多方案和策略。然而,由於牽涉的層面複雜,如何尋求最佳的共榮共贏局面,對馬政府是一大挑戰。

為鼓勵臺商返鄉,回臺投資提振經濟,中華民國政府祭出許多方案和策略。行政院提出希望增加GDP 1~1.6%成長率的五大策略,及提供40%外勞比例吸引臺商回流誘因,還有日前舉辦的「2012臺商投資臺灣高峰會」等,顯示政府的積極作為。

然而,由於產業類別及企業規模大小的不同,需求的投資環境與人力資源條件也不同,此外,政府法令所產生的影響也有南轅北轍的差異,因此,如何尋求最佳的共榮共贏局面,是考驗政府智慧與照顧普羅百姓治國理念的關鍵時刻。

ECFA看法兩極化

一位從事製鞋業的資深臺商王先生表示:「ECFA(經濟合作架構協定)雙邊零關稅,使得大陸商品銷往臺灣沒有關稅壁壘,因而衝擊臺灣製造業,是導致大量臺商轉往大陸的低人力成本投資設廠的主因。」

他說,與大陸簽訂ECFA後,與他國簽訂FTA(自由貿易協定)是以國與國的方式來訂定,會遭到中國大陸的阻撓自不在話下。而臺灣除了與大陸簽訂 ECFA,及與我五邦交非洲國建立FTA外,還有與日本、紐西蘭、星國的貿易協議,這在126個國家的貿易便捷化項目排名列為71,顯示臺灣在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速度與進度,處境艱難。

就此,經濟部投資業務處長邱一徹指出:「同一件商品,臺灣製造比大陸製造售價要高出20%,這表示臺灣製造的優勢,即在品質及技術上優於大陸製商品,不會因ECFA而喪失競爭力。」

而看好ECFA帶來的市場商機的堆高機大廠台勵福集團董事長林溪文預測,若堆高機能列入ECFA降稅清單,排除關稅障礙後,台勵福在大陸的市占率可以再大幅提升15%。

但政大國家發展研究所特聘教授童振源表示,「在突破東亞經濟整合參與(FTA)方面,臺灣與紐、星二國的貿易僅佔台灣對外貿易總額的0.2%及3.6%,對臺灣經濟成長的貢獻相當有限。然而,臺灣至今卻仍無法與美國、歐盟與日本等主要貿易夥伴進行FTA談判。」

「相較之下臺灣的主要經濟競爭對手韓國已完成九個FTA,包括韓國與東協、印度、歐盟、美國的FTA,同時正在與八個經濟體洽談FTA,包括今年5月啟動與中國的FTA談判。光是韓國與歐盟及美國的FTA便衝擊臺灣的出口高達5000億台幣。」

臺商處境困難

近十年來經常往返兩岸、提供臺商法律諮詢的臺北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吳光明,就其過去所涉獵的個案表示:「目前大陸除了人力與土地成本增加外,兩岸人民意識型態的差異也造成貿易的困難,比如臺商在言行、產品宣傳、形象包裝等方面有『為臺宣傳、臺獨傾向』時,會被大陸相關部門審查,最嚴重還造成無法經營的現象。」

再加上,大陸人治色彩濃厚,金融體系仍未健全,導致臺商資金籌措與周轉的困難。又知識產權保障制度不周延,臺商若無相應對策,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往往招致巨大損失。

還有大陸對臺商投資業別的限制、大陸內銷市場的設限,以及進行產業結構轉型,近來經濟成長減緩等,有些臺商已考慮回流臺灣,或至少會離開大陸。此時,政府應協助解套大陸臺商回臺所面臨的各種難題,尤其是在土地的取得與勞工問題上,如果能優先配合外勞,會是吸引臺商回臺投資很大的誘因。

產業回歸考量層面多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長邱一徹認為,屬勞力密集產業目前回歸仍有困難,大部分臺商回流仍以研發和整合服務或自動化的傳統產業為大宗。

面對本勞與外勞薪資脫鉤的爭議,臺商大廠艾美特電器董事蔡正富表示,25年前到深圳去,不是因為工資的問題,而是因為請不到工人,目前在深圳有8000名員工,回來能找到8000個員工嗎?回臺主要是設置能提升本業的高薪技術研發中心,因為臺灣人才比比皆是,這也是大陸所缺乏的。

蔡正富表示:「將交流馬達改成直流變頻電機自動化後,工人數會從目前在大陸的1000多人,降到100人以下的技術工,這樣臺灣的工資就很有競爭力。」但相形之下,所提供的人力需求工作機會也會減少。

主張本勞與外勞薪資脫鉤及開放外勞政策的投資中國受迫害者協會理事長高為邦表示,臺灣行政院日前宣佈五大策略,以前也曾提出過,這次還會有效嗎?即使有效,經濟成長率也只有1~1.6%。

他說,想要讓臺灣經濟脫困就要鬆綁外勞政策,讓外勞薪資自由化,以東南亞外勞取代陸勞或本地勞工,讓已外移的外銷製造業重新回到臺灣。

如果一年回流10%的製造業,臺灣GDP就成長8%(扣除兩成非海外臺商製造),製造業可以提升服務業1.4倍的成長率,也就是8%×1.4=11.2%,因10%的製造業回流,一年就可以額外增加經濟成長率19.2%。

而臺灣勞工陣線表示,政府提供40%外勞作為吸引臺商回流以拯救臺灣經濟,根本是飲鴆止渴。這些回流企業追逐低薪誘因的邏輯,未來難免落入誘因消失而二度出走的情形,更會造成勞動條件的惡性循環。果真如此,臺灣恐將難以擺脫低薪的宿命。◇

本文轉自第295期【新紀元週刊】「焦點新聞」欄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