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臘古國:父廟 寶劍塔

文 / 攝影 意文

人氣 39

【大紀元2012年01月15日訊】寶劍塔(Preah Khan),另直譯成「卜力坎寺」,「Preah Khan」有聖劍或血湖之意,是寺名的來源,也有闍耶跋摩二世傳繼承人聖劍、鞋、衣與黃金的傳說,這裡也是國王放置寶劍處,故名。

著名的微笑國王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建寶劍塔於西元1184年,1191年完工,是闍耶跋摩七世擊退占婆(Champa)入侵,征服占婆人而建的寺廟,完工後,又將其獻給父親(Dharanindravarman II),所以寶劍寺又稱為「父廟」。

闍耶跋摩七世重建吳哥城時曾在此居住,是高棉人最重視的寺廟之一,重要節日典禮都在此舉行,曾擁有一千位教師以上的佛教大學,數千人供養和維護這座寺廟。無論在格局、功能及氣氛上都與「母廟」塔普倫類似,規模又比塔普倫大。它具有學校、修道院的教育功能,甚至是皇族治病的地方。

乳海翻騰

入口前的護誠河,橋上兩旁雕的欄杆就是乳海翻騰(Churning of the Ocean of Milk)故事為背景打造,印度教的三大史詩之一的神話故事,可以在大吳哥的四個城門,小吳哥迴廊的壁雕等地出現。


橋上兩旁雕的欄杆就是乳海翻騰(Churning of the Ocean of Milk)故事為背景打造。

與大吳哥城相同,左方是天神,右方是阿修羅,各54尊,各拉著一條相傳住在洞里薩湖湖底的七頭蛇神那伽(Naga)。很多頭像已不知流落何方了。


相傳住在洞裏薩湖湖底的七頭蛇神那伽(Naga)。


很多頭像已不知流落何方了。

阿修羅有圓凸的眼睛,戴著有冠毛的頭盔。天神則是杏眼圓睜,戴圓錐型的頭飾。神魔合力,握著巨蛇翻騰乳海。


左方是天神,右方是阿修羅,各54尊,握著巨蛇翻騰乳海。

低頭放下身段 油然而生敬畏心

格局方正的寶劍塔占地近5平方公里,是吳哥時代建造的面積最大的寺廟區。寶劍寺不是層層往上的寺廟山結構,而是像同心圓般一層一層向內圍起來的。寺廟的最外圍有城牆包圍,然後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都有塔樓,但只有東、西塔樓前設有引道。


外圍有長800公尺、寬700公尺紅土岩築成的城牆環繞。

從塔樓進入後見到的每一層建築都有特殊用途,最中央有一座浮屠石雕往四方放射,氣勢恢宏如皇宮,外圍有長800公尺、寬700公尺紅土岩築成的城牆環繞。


城牆上每個一段距離就刻有迦樓羅(Garuḍa)像,上方原本有佛陀雕像的,但是因為後來的毀佛行動而被抹去了。

造於十六世紀的浮屠。

每隔50公尺就有一尊3公尺高的迦樓羅(Garuda),共有72尊。印度神話中,迦樓羅以半人半鳥或全鳥身的形態出現,是毗濕奴神的座騎。其實迦樓羅的上方原本有佛陀雕像的,但因後來的毀佛行動而被抹去了。


後面龍身欄杆是母,前面鎮守獅是公。

寺廟主體呈十字型格局,四側長廊延伸至主塔,每側入口有十九道門,拱頂長廊的設計結構是由外側往內側越來越小,越往中心,門的寬度越寬,高度卻越低,這是闍耶跋摩七世為表達對父親的尊敬,運用建築設計,使進入的人必須逐漸地放下身段低頭,藉由此使來者心中油然而生敬畏之心,如此細節,不難看出闍耶跋摩七世的用心。


越往中心,門的寬度越寬,高度卻越低,這是闍耶跋摩七世為表達對父親的尊敬。

中央塔廟原本是恭奉闍耶跋摩七世父親達朗寧德拉二世(Dharanindravarman II)的骨灰壇,並行供奉祭祀父親神靈之用,也在毀佛行動中遭破壞。

由東、西任何一道門進入,向對門走去,會穿過層層迭綿的石門,一眼望不到盡頭,彷彿永遠都走不完。


穿過一層又一層的石門,彷彿永遠都走不完。

穿過一道又一道的門,越往內走門就越低,導遊叫大家不要撞到頭,頭萬一撞壞是不賠,但是撞壞古蹟要賠。

長廊兩側以粗大的四方石柱支撐,一扇扇石門上裝飾著各種神的雕像,牆上裝點著無數姿態曼妙的仙界跳舞女神Apsara。甬道內牆因飾以青銅而閃現出迷人的光彩,內裏供奉著依國王面容設計的神像,香煙繚繞,頌經聲晝夜不息。


寶劍寺內的簷、柱、樑、壁,皆雕有神像、花紋。


寶劍寺內的簷、柱、樑、壁,皆雕有神像、花紋。

曾住有10萬名僧侶的古老建築,如今只有剝落的石壁,空蕩的藏經閣、祭祀的廟塔、屋院,可惜現時只剩一片頹垣敗瓦,徒增失落感。


印度教祭司和佛教僧侶打坐方式不一樣,他們是像交叉著腿,而非盤腿。

走出主道,到一旁的空地,眼前不是斷垣殘壁,就是被青苔布滿的建築遺跡,一幅廢墟的畫面。建築與殿內浮雕都是精雕細琢之佳作,惟被人破壞得極為嚴重,絕大部分的佛像,都被人從頸截斷竊走,只剩下佛身與佛手抱龍之無頭慘狀,實在是令人惋惜。


非常多的小洞,據說以前可是鑲滿了寶石。


只剩下腳趾部位的神像。


侍衛手持寶劍,可惜頭不見了。

寶劍寺的藏經閣是地中海風格,兩層圓柱的希臘羅馬式多柱的二層樓建築,而建築內竟沒有樓梯通往二樓,是否當初為木造樓梯無從得知。另一說法是古時只有騎在大象背上才能上二樓,是吳哥古蹟中獨一無二的獨特之處,文化藝術上別具意義。


寶劍寺的藏經閣是地中海風格,兩層圓柱的希臘羅馬式多柱的二層樓建築。

森林之廟

寶劍寺為十一世紀之古建築,隱藏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中,神祕而古樸,又名「森林之廟」。寶劍寺和塔普倫寺一樣,曾讓叢林給吞沒。不過,塔普倫寺仍維持原樣,古蹟維修專家對聖劍寺作了較多整治。

巨樹在廟宇的各個空隙間盤根錯節生長,蒼勁的虯髯穿繞在樑柱、石縫、屋簷、門窗之間,,歷經千年的風雨,古樹和寺廟已經融為了一體,將寺內許多建築變成了一堆堆的亂石,石壁也因年代久遠,加上潮濕,長了一片片青苔。

古蹟與樹木的平衡

樹木的生長一方面會擠壓脆弱的建築,形成威脅,另一方面,樹木根莖又是維繫吳哥窟多處斷壁殘垣的憑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吳哥窟專家坦尼希維利說:「我們必須拯救樹木,其實是在拯救吳哥窟的建築,它們就像撐住建築物的雙手。如果我們砍伐這些樹,那將有如引爆炸彈。」


大樹根也是破壞古蹟的兇手之一。

「世界遺產基金會」希望能同時保存寶劍塔的建築與其周遭的叢林氛圍,基金會副主席史塔布說:「我們認為聖劍廟的樹蔭是一大特色,…… 我想你必須接受這樣的事實:樹有生老病死,而古跡也同樣在緩慢變化,但兩者會形成平衡狀態。」考古學家計劃選擇特定樹木,修剪三分之一高度,期能降低可能的損害。@*


油桐樹,中間挖洞然後燃燒取油。

相關新聞
周達觀《真臘風土記》筆下的吳哥王朝
真臘古國:真臘風土吳哥今與昔
真臘古國:高棉建築藝術頂峰 吳哥(上)
真臘古國:高棉建築藝術頂峰 吳哥(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