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邊權貴經濟 福兮禍兮
【大紀元2011年09月08日訊】(新紀元周刊239期,記者吳涔溪採訪報導)中國以權貴為核心的國家資本主義對西方自由經濟的衝擊,日益受到國際關注,兩岸經貿往來觸碰到權貴經濟的邊,究竟是福是禍?政策如何因應?總統大選的腳步將近,或許需要兩黨陣營在其兩岸經貿政策中向選民明析。
8月23日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發表的十年政綱國家安全與兩岸經貿篇中,談及以中國越來越朝向以權貴為核心的國家資本主義特殊型態,國家安全篇主筆、前國安會祕書長陳忠信接受《新紀元》採訪時表示,可以用最近「國進民退」的現象來概括。
國進民退趨勢顯
陳忠信說,2009年金融危機發生後,中共用4兆人民幣刺激經濟措施,當中有很大比例的資源流入國家掌控的企業或政府,用在他們可以掌控的公共建設,而接近9兆元人民幣的新增貸款,絕大部分也借給國有企業。
不少專家皆指出,中國經歷2009年這場「國進民退」大潮,由於政府金融政策對國有企業的刻意扶植,造成私營企業的資金鏈條斷裂,衰落或倒閉的不在少數。而國有企業將資金用於炒股、炒房,使物價飛漲更形惡化。
陳忠信認為,在民主、法制、問責系統不健全的情況下,中共對國有企業的扶植,過程中會產生很多弊病。
而隨著大陸經濟發展「十二五」經濟結構改變,內需市場比重擴大,陳忠信指出,臺灣企業除了延續過去利用大陸低廉勞工和土地的出口型態外,更多臺商看準大陸內需市場,這部分可能以中大型臺商為主,但值得關注的是,「據我們瞭解,內需市場權貴和政府掌控的比重更大。」
陳忠信認為,在當前全球化的情況下,臺商在中國的權錢遊戲如何回過頭來影響臺灣經濟,是未來觀察的重點。「臺灣企業要跟這種打交道,不根據法治原則和市場經濟的運轉,送紅包、收賄等弊病,會不會在我們企業發生?會不會逆滲透回來影響臺灣經濟運作?我們看到這種發展的可能。」陳忠信憂心。
針對這種權貴為核心的國家資本主義的特殊型態,陳忠信認為,要著重在全球經貿佈局下發展兩岸經貿關係,和世界同步與中國交往,共同因應其特殊的發展型態。但在政策上要如何因應,則需要再釐清。
權錢關係需透明
至於臺商在大陸投資,和中共權貴經濟結合的情況,中國經濟學家何清漣稍早在接受《新紀元》採訪時表示,大陸由權貴壟斷的電力、石油、能源這些國有企業,不需要臺商的投資。從這角度來看,臺商還沾不上權貴經濟的邊。
何清漣說,臺商在大陸主要投資在技術和勞動密集產業。如製鞋、電子、製衣,過去還有玩具,這些產業這年來因大陸成本上升,稅制改變,規模較小的臺商企業已關廠歇業,或離開大陸尋找新的成本窪地,資本較大的如富士康,就轉移到內地繼續經營。
何清漣分析,臺商和權貴的結合方式,是在他們投資所在地,努力和當地政府搞好關係。「事實上,不光是臺商、所有外資在中國,都需要和當地政府搞好關係,如果不搞好關係,就會面臨稅收、或勞工糾紛等等。」
臺商與權貴搞好關係的方式,一般來講外界並不得而知,比較可以公開的,例如假使臺商投資江蘇,當地官員來臺灣遊玩時,他們要接待、要送禮。至於平常在大陸到底送禮多少,只有當官員出事了,有關賄絡的數字和傳聞或為外界所知。
何清漣在〈資本對權力的新訴求精英共和〉一文中也指出,在當前中國權力與資本共舞的世界,政府掌握著資源分配大權,掌管著市場准入門檻,並充當市場競爭的最高裁判,於是,手握實權的政府官員就成了「造就國王的人」,資本則向來居於依附的地位。
然而,資本的政治地位也有不同的等次,何清漣分析,國有企業是CCP(中共)的「親生兒女」,與黨的命運休戚相關,生死與共,許多央企掌門人均是高幹子女,政府不計成本地餵養,造就了幾十個巨型壟斷型寡頭企業,如中石油、中石化、中國移動通訊之類。
而非國有資本則被權勢集團視為「螟蛉子」(養子),但待遇也有等差。不僅外資與私營企業的待遇有別,即使都是外資,也得看其母國。但無論是外來資本還是本土資本,都得服從政治強權,否則不是得不到機會,就是受到各政府的煎迫。
選民有待政策釐清
歐亞集團總裁布魯莫(Ian Bremmer)曾指出,世界各地的極權政府包括中共,已曉得擁抱資本主義,憑藉市場經濟所產生的財富以維持專制政權。但他們知道,如果放任市場力量自行決定輸贏,會使從中取得財富的新富階層藉以挑戰政府主權。所以,在實行資本主義的背後,政府仍緊緊掌握操控的主權。
中共以權貴為核心的「新國家資本主義」的特殊型態,對自由市場經濟構成的挑戰和衝擊,日益受到國際間的重視與討論。2012臺灣在大選中兩黨對相關現象的討論和兩岸經貿政策的引導,也將受到選民的關注。◇
本文轉自239期【新紀元週刊】「焦點新聞」欄目
//mag.tvsmo.com/b5/214/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