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客家紙浮雕工藝展 海大展出

【大紀元2011年09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周美晴台灣基隆報導)封塵的記憶再次想起,心中的悸動與莫名的感動,湧上心頭,紅了雙眼。葉昌玉老師將歐式立體紙浮雕結合客家元素,創作出獨一無二的客家紙浮雕文創作品,把只能透過老相片來回憶的客家傳統生活、技藝等,賦予它不同的視覺感受。26日起於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圖書館一樓展出。

在這建國百年之際,苗栗紙藝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葉昌玉,透過雙手的溫度,細膩的情感,精緻的技法,將心中早已澎湃許久的悸動,用創意紙藝重現客家即將消失的製作百工、浮生百態,讓大家看到先民如何篳路藍縷,刻苦耐勞的硬頸精神。

銀行上班的葉昌玉,50多歲時首次接觸紙浮雕,就愛上它,立下要當講師拿證照。12年的歲月讓她變成夜夜拿刀的女人,三更半夜還挑燈紙上作戰。退休回苗栗後,教學相長,辦了20多次師生聯展 。

葉昌玉表示,時代的變遷,早年客家的傳統老行業,如焗腦、焊錫、做簑衣、紮酸柑茶等,如今只能透過老相片來回味。她特別和硬頸攝影社大師謝其煚合作,將老照片變立體化,利用「歐式立體紙浮雕」的技法,賦予黑白照片不同的視覺感受。



葉昌玉和攝影大師謝其煚合作,將老照片變立體化,獨創客家紙浮雕文創作品。(攝影:周美晴 / 大紀元)

每一幅作品,葉昌玉都加上精闢簡短的文字,介紹該行業在當時的用途、名稱、作用等,還特別放上一句客家諺語來註解,如「洗鋸仔」-話說客家人開山闢地,經常要用到鋸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客語『捼斧洗鋸無誤工』即此意。除別具教育意涵外,如今更將客家花布,呈現在她的作品中呢!

歐式立體紙浮雕,發源於17世紀的歐洲,利用同景多張的圖畫,依景物的遠近,剪裁出所需要的部分,逐一將這些刻好的圖片用矽膠黏貼,營造出深淺遠近不同的層次感,通常一個作品要花上一個禮拜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可說是極為費時耗工的一項手工藝。

葉昌玉說,紙浮雕最大的挑戰不是技術,而是相片本身的紙材,紙有毛細孔,會冷縮熱脹,吸收水氣會變形,不合適的紙材,沒辦法定出它的型,做出來的東西平平的,而且會向前倒或是向後彎。

整整兩年的時間,她嘗試各種紙質的效果,充分了解紙材的特性,克服紙質的問題後,才能決定要用多少磅的紙,要西卡紙、道林紙,還是什麼樣的紙材,要加霧面還是不加霧面…等。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58週年校慶首場藝文活動,邀請苗栗紙藝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葉昌玉「紙愛客家-雕琢浮生百態,再現百年客家」紙浮雕工藝展,9月26日到10月16日在海洋大學圖書館一樓展出,38幅記錄客家傳統技藝和常民生活百態的作品,見證客家百年歷史文化。



葉昌玉老師獨創客家紙浮雕文創作品。(攝影:周美晴 / 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