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植榮:錢,是財富嗎?
【大紀元2011年09月21日訊】「財富」這個詞恐怕是人們談論最多的一個詞了,人們渴望財富,絞盡腦汁去獲得財富,精心看管自己的財富,但要給財富下個能被普遍接受的定義則很困難,有經濟學上的定義,有倫理哲學上的定義,也有法學上的定義。我認為,作為普通百姓來理解的話,財富就是個人能夠支配的錢和物以及自身具備的能力。
你錢包裡有錢,或在銀行有隨時可提取的存款,或有隨時可變現的其他金融資產,這就是財富,因為你可以支配它,你可以用這些錢交換消費品或者享受服務。你有房子,有汽車,有傢俱,這些也是財富,因為它們給你的生活帶來了享受和快樂。還有一種財富很容易被人忽視,那就是個人能力,如果你有知識,而且具備把這些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那麼,這種能力就是你的財富,它不是以錢或物的形式表現出來,而是儲蓄在你體內的無形貨幣,只要有需要並且你能夠施展這些能力,鈔票就會現出原形向你飛來。
我們說錢是財富,那也要有個前提,就是錢必須能夠保值。如果發生惡性通貨膨脹,那錢就成了最不值錢的東西。我小的時候,家裡有兩大箱子鈔票,我和夥伴們經常一捆一捆地拿出來當積木擺。聽家父講,解放前我們家以織布為生,這些錢叫法幣,是用很多匹布換來的,後來錢毛了,這些錢連一尺布都買不來了,就一直放在箱子裡。那麼,這些錢就不是財富了,只是一堆廢紙而已。後來,這兩箱子鈔票就被當柴火燒掉了。
不流通的法幣會被當柴火燒掉,即使流通中的貨幣,照樣可能有被當柴火燒掉的命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由於戰時發行巨量國債籌集戰爭經費,加之戰敗後的戰爭賠款,政府無力償還,只有靠印鈔還債,結果引發惡性通貨膨脹,僅1923年一年,物價就上漲了4.5億倍,高峰期物價每49個小時翻一番,人們生火取暖、煮飯不用劈柴,就用鈔票,因為用鈔票換來的劈柴還沒有鈔票本身經燒。
同樣是我小的時候,家中衣櫃裡有6塊銀元,我也經常拿出來玩弄,上面有袁世凱和孫中山的像,那是外公給家母陪嫁壓箱底的,一直沒捨得花。上個世紀80年代初,家裡需要錢,母親就把銀元賣給收古董的了,好像是每塊銀元賣了27元錢。根據歷史資料,1936年一塊銀元可以買16斤大米或5斤豬肉,到上個世紀80年代初賣這幾塊銀元時,大米0.14元/斤,豬肉0.8元/斤,一塊銀元可換193斤大米或34斤豬肉,銀元價值增值了近10倍。
銀元這種錢就絕對是財富了,因為不管你把它存放多久,都可以拿出來交換其他商品和服務,而且很少有貶值的情況。正如法國18世紀哲學家、經濟學家休謨所說:「金屬貨幣也是一種財富,擁有貨幣可以使人快樂,擁有大量的貨幣就相當於擁有大量的財富。」
所以說,只有紙幣才會貶值,金銀等貴金屬貨幣不會貶值,至少不會嚴重貶值。而目前世界上流通中的貨幣幾乎都是紙幣(少量金屬輔幣不作考慮),所以,存錢就有貶值的可能,就可能讓財富化為烏有。拿幣值比較穩定的世界貨幣美元來說,2011年22美元的購買力僅相當於1914年的1美元,年平均通貨膨脹率為3.23%。我們有時根本不能正確預測通貨膨脹率,這就讓存的錢有了更多的變數,此時的錢更不能代表財富的多少。
例如,美國2007年的通貨膨脹率為4.08%,是1990年以來最高水準,而2008年的通貨膨脹率迅速降為0.09%,是1954年以來的最低水準。通貨膨脹率跳躍如此之大,與經濟學家的預測大相逕庭,難怪有人說,經濟學家對經濟的預測並不比大猩猩高明多少。
在目前失去「金本位」保護的「紙幣本位」體系內,錢只是政府的信用憑證,它沒有任何擔保,一旦政府失去信用,即使億萬富翁,一夜之間也可能會變成窮光蛋。在1997-1998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中,很多國家的貨幣急劇貶值,例如泰國,1997年7月2日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金融危機期間,銀行紛紛倒閉,股市狂瀉,金融業癱瘓,百姓多年積累的財富很快蒸發,過去100美元的資產,金融危機期間僅值1美元,有的富豪為一夜之間破產而自殺。其實,蒸發掉的財富都飛到那些金融大鱷的腰包裡去了。
以上分析的是紙幣貶值使財富蒸發,即使紙幣不貶值,錢也不見得就是你的財富,只有你把錢花出去購買物品後才能稱其為財富。假如你昨天炒股賺了1萬元,而今天炒股賠進去2萬元,那你昨天的1萬元就不是你的財富,因為你沒有用那些錢換取物品,而今天那些錢又已經不屬於你支配了。
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寫道:「貨無常主。」就是說,財富不是屬於某個人的,只是被人臨時保管而已,它今天在你這裡,明天就不知道去誰那裡了。佛祖釋迦牟尼對錢的解釋更是耐人尋味:錢只有五分之一歸個人臨時支配,有五分之四不屬於自己,一份要向政府納稅,一份要給盜賊和騙子準備,一份要給疾病,一份要給親友。
──轉自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