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絮語:小議「忠」、「義」
閒來翻看雜誌,被一段話吸引。
文章闡釋了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忠」和「義」。我從頭看下去,感覺受益匪淺。之前不太懂的內涵,文中都詳細介紹了。只是到了結尾的地方,卻總結「忠」和「義」優缺點,告誡讀者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讓我很是想不通。
「忠」和「義」有不同的境界,可以有小「忠」和小「義」,當然也有大「忠」和大「義」。但無論哪個層次,也看不出有什麼「糟粕」啊。只有正直、無私的人才可以有那麼開闊的胸懷,不計較個人得失,一切以他人為重。
猜想,那些在「忠」和「義」前面冠以「愚」字的人,是因為達不到那樣的境界,所以不理解,所以認為那是愚昧。說來真是可悲,傳統思想中的精華,在今天都要面對無情的批判性解讀。
晚上和媽媽聊天,說起她小時候的事,有一個細節讓我感動良久。那是讀小學的時候,媽媽才剛剛滿五歲,坐在凳子上腳都搆不到地面。有一陣子,家鄉發生了地震。為了安全,老師每天晚上安排兩個小學生,守著桌子上的乒乓球,只要球一動就通知大家。
聽到這裏,我第一反應便是:「小孩子家能受得了嗎?要我也肯定睡著了。」媽媽笑,告訴我,那時候的孩子特別聽話,真的一動不動地守一晚上乒乓球。甚至眼睛都不眨一眼,生怕乒乓球動了沒看到,會讓大夥沒命。
小小年紀,也許並不懂「忠」和「義」的含義,但他們做到了。對老師,他們忠誠,老師吩咐的話,絕對照做。對小夥伴們,他們講義氣,不顧自己累不累、困不困,把檢查地震的事放在首位。所以,「忠」和「義」真的沒有那麼難,只要自律、努力,都能做到。
但願更多人不會再忙於區分這些傳統價值觀的精華和糟粕。與其誇誇其談、長篇大論,不如將美好和高尚付諸實踐。當我們真的要批判什麼的時候,希望也能自問一句,是真的有問題,還是自己的心胸不夠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