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華烹飪廚技的內涵

廚技與廚道

王元甫(醫師、中醫醫學博士)
font print 人氣: 15
【字號】    
   標籤: tags:

二零零八年新唐人電視台推出了「全世界中國菜廚技大賽」,其目的是為了傳承中國燦爛的飲食文化,弘揚中華正統的烹飪技術。中華飲食文化歷史悠 久,不僅有豐富、美味的菜餚,更有深奧的烹飪廚技;但是因為時代久遠,許多文獻都已失傳。

本文將探討中華廚技與廚道的歷史淵源,並進一部說明廚技與廚道的關係。

從「廚師之祖」伊尹說起

廚師界有個非常偉大的始祖伊尹。伊尹是商朝開國君王湯王的宰相,他不僅幫助湯王推翻暴虐無道的夏桀,還輔佐商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王,在朝五十餘年,功勳彪炳。伊尹享年一百歲,沃丁以天子之禮將他葬在商湯陵寢之旁,以表彰他對商朝的貢獻,甲骨文記載商朝還有祭祀伊尹的儀式。

◎鼎烹說湯

伊尹因為擅長烹飪,成了湯王的御廚。他以調和五味作比喻,向湯王說了許多治國的道理,深得湯王的賞識,被任命為宰相。伊尹從烹調的技術要領,引申出治國的大道理。

他說:「做菜既不能太鹹,也不能太淡,佐料要放得適中;治國就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鬆弛懈怠,只有弄清主次先後順序,掌握好分寸,才能夠政通人和,國家才能治理好。」

◎伊尹制湯液

伊尹也是大醫藥學家,是黃帝與神農氏的傳人。相傳《湯液經》即為伊尹所著,後傳到東漢的張仲景。張仲景根據《黃帝內經》與《湯液經》,創作《傷寒雜病論》,成為中醫辯證論治的典範。

《傷寒雜病論》的湯劑非常講究藥物的調配與煎藥的程序,何種藥物先煎?何者後下?火候用大、用小?煎煮多少時間?充分體現出烹飪的技術,這也是伊尹結合廚技與醫技的偉大成果。

◎伊尹被尊稱為「元聖」

伊尹不僅是偉大的政治家,也在醫藥、廚技等領域展現傑出的貢獻,並且道德高尚,是足以為後世所傚法的聖人,所以伊尹被尊稱為「元聖」。

「神廚」庖丁解牛顯神技

庖丁為戰國時代的廚師,歷史上並無記載,只出現在《莊子.養生主》的「庖丁解牛」一文中。庖丁在文惠君面前表演解剖牛的技術。庖丁解牛的動作乾淨俐落就像商湯時代的舞蹈,而解牛的聲音節奏分明就像唐堯時代的音樂。可見庖丁解牛的技術已達「神乎其技」的境界。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文惠君就問庖丁說:「你解牛的技術為甚麼會如此高超?」庖丁回答說:「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意思就是說,庖丁的神技是由「道」來的;也就是說,「道」是使庖丁技術「出神入化」的方法。古代廚師也兼解剖牲畜,由解牛技術的高超,可見庖丁的烹飪廚技也是非凡的。

◎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庖丁也說明他學習解牛的過程。他剛開始解牛時,所看到的是整隻牛;三年之後,所看到的就不是整隻牛了;現在解牛時,是以「神」來看牛,而不是用眼睛看。

庖丁還說一般普通的廚師(族庖)一個月換一次刀,技術好的廚師(良庖)一年換一次刀,而他解牛的刀刃用了十九年還跟新的一樣。

歷代對「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大多不能解釋清楚,只有真正明瞭修煉的真義,才能知道「以神遇而不以目視」的內涵。

「神」就是指「天目」,用「天目」可以透視人體,當然也可以透視牛體,「神醫」扁鵲、華佗都有此特異功能。「神廚」庖丁就是用「天目」來解牛,所以看到的是牛的 內臟、關節,而不是全牛,所以稱「目無全牛」。

因為庖丁能透視牛體,所以能避開堅硬的骨骼,不會損害刀刃,當然刀刃能用了十九年、解幾千頭牛還跟新的一樣。

從「醫道」看「廚道」的內涵

「神廚」庖丁說他的「廚技」來自於「道」,但是「道」的內涵是甚麼呢?庖丁並沒有說明,我們可稱其為「廚道」。「廚道」在歷史上或許曾有記載,但是現在已經失傳了。

「廚技」有「廚道」,「醫技」也有「醫道」。「醫道」在古書上有許多記錄,或許我們可從「醫道」的端倪,一窺「廚道」的究竟。

「廚道」現今已不可考,或許出自於伊尹,或許更早可追溯到黃帝時代。由「神廚」庖丁的「神技」,就可以看出「廚道」有很高的水準,與「醫道」很類似。中華傳統文化是「上古文化」,也是「神傳文化」,是由神傳給人的。

「醫道」是「上帝」(天界的皇帝)所神傳的,後來由黃帝承傳開創出輝煌的中醫文化,「廚道」可能也有相似的來源;「醫道」的承傳有非常莊嚴的儀式(割臂歃血之盟),「廚技」的承傳也須經過隆重的拜師儀式。

「神醫」扁鵲的「換心術」、華佗的「腹部手術」都為後世所稱道,「神廚」庖丁解牛也是令人嘖嘖稱奇。但是時至今日受西方醫學的影響,「醫道」已經失傳了;中華飲食文化也受到外來飲食的入侵,不僅「廚道」早已失傳,傳統中華「廚技」也已經式微。

「修煉」使「技術」出神入化

許多人以為知識是使技術提升的唯一方法;其實不然,知識只能使技術達到某一有限的層次;要想再進一步的提高,單靠知識是不可能的。古代師傅帶徒弟都教導要「重德」(重視道德),例如學醫術要重醫德,學武術要重武德;同樣地,學廚技也要重廚德。

扁鵲、華佗能夠成為神醫是因為修煉,神廚庖丁也說他的廚技來源於「道」。「道」就是修煉的內涵,修煉要重德、修心性,只有通過「修煉」才能使「技術」出神入化。

結語

中華烹飪廚技有燦爛輝煌的歷史,伊尹(商朝湯王的宰相)是「廚師之祖」,「神廚」庖丁有出神入化的解牛「廚技」,庖丁自述其神技是由「道」而來。「道」就是修煉的內涵,修煉要重德、修心性。

「神廚」庖丁因為修煉「廚道」,而有高超的「廚技」;「神醫」扁鵲、華佗因為修煉「醫道」,而有神奇的「醫技」。「技術」的提高的並不是單靠知識能夠達到的,必須靠修煉才能使「技術」出神入化。

--轉載自《人民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當天夜晚,他夢到縣城隍到省城南門,撤走隨從,只留下一位穿青衣的人駕駛馬車,並告訴農夫說:「你暫且跟我去參加會議!」於是,農夫便跟隨他,來到一個省府縣城隍都在的地方。
  • 在中國悠久的文明歷史中,「和」一向是中華民族推崇的傳統道德,是涵蓋自然、社會、內心等層面與各領域的基本原則,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本質規定,是傳統文化的精華和一種高尚的民族精神。
  • 古人學習始終以致用為綱,重在實踐,講求無倦與精進,學貴有恆,最忌一曝十寒。也就是對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功到自然成,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 看似一個簡單的「德」字,卻緊密聯繫著朝代的興衰。明君有德而國興,昏君無德而亡國。歷史大量的篇章,足以見證德的價值何其威嚴。
  • 古人所謂「和」,是「異」中之「和」,無「異」就無「和」,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同與否作為區分君子與小人的一個標準。
  • 東漢光武帝劉秀在位時,桓榮被任命為議郎,教授太子讀書。桓榮博學敦厚,光武帝對他十分滿意。
  • 古語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即使君子,也難免有過。然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比常人更善自省和改過遷善,所以他才偉大而英明。
  • 書生余某,浙江鄞縣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外祖父,夢見自己進入文昌宮,見文昌帝君親自送一位身材魁偉的男子走出殿閣,前有旌旗儀仗開路,後有節幢長隊護擁,真是威儀萬方,十分氣派。
  • 楊溥,明朝湖廣石首,授以翰林編修,後為當朝首輔,以有雅操、質直廉靜而出名,被後人譽為一代賢相。
  • 劉君良,是唐朝瀛州饒陽縣人。劉家幾代人都遵循孝義同住一起,兄弟之間雖已到了四代,但還如同親兄弟一般,無論是一尺布,還是一斗米,每個人都沒有私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