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台北6日電)豐、財、滿、發,這些漁船最愛用的名字,包含滿載而歸的期許,然而離了岸,除了天氣、漁場等不確定因素,還有海盜的威脅,已有不願涉險的船公司,陸續撤出印度洋。
遭索馬利亞海盜挾持1年多的「日春財68號」船長吳來于,歷經凌虐、毆打,本應歷劫而歸,卻在美軍的反海盜任務中,不幸命喪砲火,成了在海盜挾持過程中身亡的第1個台灣人。
吳來于的罹難,凸顯漁民不但看天吃飯,經常還得以人身安全碰運氣。漁民雖希望投保海盜險,但因遭劫風險大,保費通常高昂,因此大多仍在觀望。
台灣區鮪魚公會總幹事黃昭欽表示,「我們也很想保,但保費太高。」商船載運幾千萬美元的商品,可以將數萬美元的保費當作固定成本,反觀漁船一出海就有油料、餌料、人力費用,一趟常要新台幣上百萬元成本,「等於開出港就開始虧錢」,無力負擔高額保費。
再者,漁民其實也很清楚,保險只不過是減少損失的手段,並不保障作業安全,自保的最佳方法,還是避免遇上海盜。
通常,每年11、12月到隔年4、5月的漁季,有約100多艘台籍鮪釣漁船在印度洋作業,但因相繼發生漁船被挾持勒贖,這個數字正大幅減少。
黃昭欽指出,目前還在印度洋作業的大型漁船數量約僅在50艘左右,回港「休息」的更所在多有。
2005年,兩艘琉球籍漁船「新連發36號」及「承慶豐號」被索馬利亞海盜挾持,船東倪惠玲數度與海盜交涉,好不容易於隔年贖回,共繳付31萬美元贖金。
倪惠玲坦承當年談判過程遇到很多困難,但已不願多提。她說,事發後,公司的漁船盡其所能地避開危險區域,現在大多在模里西斯一帶作業,就怕憾事重演。
穩發漁業公司船東謝龍隱也表示,公司本來有7艘大船在印度洋作業,「穩發161號」遭劫、贖回後,已全部轉到大西洋作業區。
謝龍隱說,現在油價高漲、漁區又變小,已經很難賺,加上海盜興風作浪,因此撤出印度洋,其他同業「能跑的也都跑了」。
然而,走不了的,還是得往險中去。黃昭欽就說,「在某個漁季,魚群就是會在那裡,出海1趟成本這麼高,漁民當然會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