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惡性競爭 電視成為傷智迷幻藥
【大紀元2011年08月30日訊】看電視會讓人縮短壽命?一份發表在《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上的澳洲研究指出,久坐不動看電視的生活方式,會造成健康的威脅,成人每看一小時電視會讓生命減少22分鐘。這份報告也引發臺灣媒體的熱烈報導。
姑且不論看電視是否會讓人減壽,但是,確有越來越多臺灣民眾與媒體人反映,看電視會讓人對時代重要訊息掌握不足、思考能力降低、甚至有智能減弱的疑慮——特別是觀看臺灣的電視新聞。
臺灣全天候的新聞頻道至少有八個,再加上播出晨、午、晚、夜間新聞的頻道,總計有十多個。然而,新聞的品質卻未隨著頻道數量的增加、競爭而提高,反而江河日下。
特別是在電視臺老闆以「賺錢」為最高指導原則的命令下,連電視新聞都成了得看收視率來決定內容編排的「節目商品」,電視臺還不斷縮減新聞採訪製作的成本支出,從而換來臺灣電視新聞品質的全面崩盤,堪稱是可與金融海嘯相提並論的「新聞海嘯」,而且威力年年增大,將臺灣的電視新聞人才與電視觀眾沖得落花流水、欲振乏力。
不信?打開電視新聞,除了當天發生在臺灣或全球的幾則頭條要聞外,其他的新聞幾乎都是「東家長、西家短」的「瑣事新聞」(例如鄰居爭吵、購物糾紛、酒醉脫序行為、老師管教學生被家長找媒體投訴等),不然就是打著「獨家」之名、行置入性行銷之實的「美食新聞」,或者是主打清涼裸露畫面的「辣妹新聞」(如資訊展showgirls、穿著暴露的補習班女老師、幫人做廣告的比基尼女孩等),加上一堆不知所云的「搞怪新聞」(如學生「僕街」拍照、年輕人在捷運上跳舞、機車騎士背著大玩偶騎車)……。
這種品質的電視新聞,往往讓人花上一小時觀看之後,卻有種「依然不知天下事」、「看了等於沒看」的無力感與失落感。
新聞「瑣事化」、「娛樂化」、「廣告化」,這就是當前臺灣電視媒體的普遍生態。原本被期望用以廣開民智、傳遞社會新知的電視媒體,卻反而成了「傷智媒體」。
早在2002年,臺灣著名的《天下》雜誌便曾以「弱智媒體,大家一起來誤國」的辛辣標題做為封面報導,批判當時亂像已生的電視媒體環境。可惜,整整九年過去,電視媒體並未向上提升,反而持續向下沉淪。
「看這種電視新聞,不只讓人覺得電視記者像笨蛋,看久了好像自己也像個笨蛋,忘了該怎麼思考、該怎麼看世界。」近期以來,筆者屢屢聽到社會各階層的朋友表達類似的抱怨與無奈。電視新聞就像迷幻藥一樣,服用時讓人感官亢奮,長此以往,將造成腦部與智能嚴重受損。
臺灣電視新聞何以落至這步田地?
商業媒體的惡性競爭,讓新聞淪為節目商品,在僧多粥少的競爭環境下,媒體老闆們紛紛要求新聞比照節目製作,要「低成本」、「高刺激」。
因此,媒體記者新鮮人的起薪年年降低,而新聞製作流程也越來越便宜行事,電視記者們每天早上打開《蘋果日報》來按圖索驥跑新聞,每天上網看Youtube 網站上有什麼有趣的影片來翻拍做新聞。《蘋果日報》儼然成了臺灣電視新聞的「中央社」,Youtube則成了「路透社」(Reuters)。
於是乎,每天打開電視新聞,七、八成的新聞都是今天報紙上已經刊出的消息;七、八成的畫面都是「翻拍Youtube」、「翻拍自某報」,或者是由民眾提供的行車記錄器或手機的錄影畫面,其內容不外乎是一些搞怪、搞笑的畫面,看不見任何的「重要性」或「影響性」等新聞價值。
閱聽大眾花時間觀看電視新聞的「新知投資報酬率」堪稱微乎其微,大家看的新聞不再是新聞,而是一種披著新聞外衣的低俗娛樂,沒有營養、沒有價值,就像那些讓人吃了會虛胖的垃圾零食。
甚至,為了賺錢,電視臺頻頻將新聞「廣告化」,收錢幫店家用新聞報導的方式來包裝宣傳;還將新聞「節目化」,要求新聞也要重視收視率,用收視數字來向廣告主兜售廣告時段。
從而,許多記者在主管的要求下,開始把自己當成娛樂藝人,在新聞過音時用裝可愛或誇張的戲劇化語調、以及雜亂無章的外來語或網路用語為新聞配音(如「無尾熊睡覺的樣子真是超級『卡娃伊』」、「尷尬的場面,讓人不禁臉上三條線」);或是在新聞畫面裡運用電腦動畫為新聞「加料」;甚至更常見到記者親身上陣當起演員,用「類戲劇」的方式在新聞裡演出,模擬新聞發生過程。
近期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莫過於中天電視臺一名女記者左手拿著麥克風、右手拿著蓮蓬頭,全身不停抖動,模擬一位女性淋浴時觸電的誇張畫面,這則「類戲劇」新聞也引發全臺觀眾的熱烈批評。
「哪個老闆不想賺錢?收視率調查表旁把廣告價目寫得一清二楚,黃金時段十秒廣告可以從3萬賣到6萬5千元(新臺幣),廣告還可以置入節目、新聞……」臺灣知名主持人陶晶瑩在一封寫給媒體老闆的公開信中,如此感慨,「在老闆居然會要求新聞也要有收視率的荒謬標準下,記者們只好用類戲劇的方式浮誇『演出』。」
陶晶瑩的感慨,也是所有媒體人的感慨。畢竟沒有記者希望讓新聞這麼重要的資訊產品,受控在區區1,800多戶肯在屋裡讓收視率調查業者裝上「收視記錄器」(peoplemeter)的家庭手裡;更沒有人希望,讓這極少數人的品味,決定了全臺800萬戶家庭的收視品味、選擇權利與生活水平。
媒體老闆們,你們聽見了嗎?◇
本文轉自238期【新紀元週刊】「自由評論」欄目
//mag.tvsmo.com/b5/240/97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