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米甚(Beamish)是世界著名的露天博物館,位於英格蘭東北部美麗的杜倫郡(County Durham)內,博物館以真人實景的方式再現了從18世紀初到20世紀初英格蘭東北部人們的生活。
1913年的煤礦村
為甚麼好幾處景點都號稱1913年的? 原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1913年是一戰前的時代。當時英國東北部地區的經濟正在高速發展,人們生活得也很安定。 戰爭爆發後,很多事則是物逝人非,發生了很大變化。
1913年之前,在英格蘭東北部地區有大約400處煤礦,25萬礦工在這些煤礦工作,現在博物館內的煤礦村就是按照當時最大的一處煤礦及家屬村還原的。
我們戴著安全帽進入到煤礦內,礦內非常狹窄黑暗,也相當低矮,據說早期礦工們挖出的煤,是由一種矮馬負責拉出礦道,這種馬的高度只是到成年人的腰際。
離煤礦不遠就是礦工們和家屬居住的地方,是一排平房,每家房子前面有一個水泥鋪地的小院兒,房後的園子好像是每家的菜地,還養著雞鴨。
首先看到的一個家庭,傢俱和內部擺設是相當好的,因為當時的礦工是屬於收入比較高的人群,這家代表著當時的一個典型,家裏除了父親,幾個兒子也都在礦上工作,當時的孩子十幾歲就可以開始工作了。在這家的廚房內有一個大鐵盆,是礦工用來洗澡用的,礦工們每天頂著一身黑煤渣回家,女人燒好了洗澡水供男人洗去一天的污濁,但據說礦工們是不洗後背的,因為當時人們相信洗了後背會使體質變弱。
還有一家則代表著另一個典型:這家的男主人在礦難中去世了,只有女主人和年紀尚小的孩子,這個家庭的擺設就比較清寒一些,女主人在家裏用碎布編織一種小毯子,來貼補家用。好在礦工們的房子以及家庭生活所用的煤都是煤礦主免費送給他們的福利,只要開始在煤礦工作就可以終身享用,礦工去世,家屬也可以繼續住在那裏,又有些菜可種,雞鴨可養,再做些手工,日子也過得去。
1825年的運煤火車
據介紹,英國東北部的運煤火車從17世紀已開始出現,主要用途是把挖出來的煤從煤礦運到河邊碼頭。 最早的軌道是用木頭做的,當後來鐵製品非常普及之後才改成鐵製軌道。
1825年的莊園
這所19世紀20年代的莊園為一戶擁有好幾處農場的家庭所擁有,這家主人帶著僕人們和僱工們經營這些農場。我記得莊園的院落是相當漂亮的,有小型的噴泉和具有設計感的花壇。進得門去,一位穿「古裝」的年輕人正好烤熟一盤農家餅乾讓我們吃, 感覺真是棒極了。
莊園裡有主人和孩子們的房間,也有僕人的房間,據說當時單身的僕人可以住在莊園裡,如果結了婚就一定要搬到莊園外居住了。
另外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一間大儲藏室內,有一件滿有趣的傢俱,工作人員介紹說這是一張18世紀初的床。 我記得那是一個雙人床,但整個看起來是一個大櫃子,帶有門,所以如果進到裡面睡覺的話,關上門,就是一個獨立的世界嘍。
莊園附近,有「農夫」趕著馬在耕地,還有一隻狗在馬和農夫旁邊跑來跑去。
1913年的家庭農場
家庭農場裡有豬、牛、羊、雞……家禽、家畜齊全,還有用於運送農作物的馬拉大車和很多很多的農具,甚至還有一個年輕人在一個作坊裡打鐵打得火花四濺,原來他在修理農具, 厲害吧!
歷史回顧
碧米甚露天博物館是當地一位叫弗蘭克•阿特金森(Frank Atkinson) 的人帶著兩個同事於1970年開始動手興建的。弗蘭克曾經是一個藝術博物館的館長,然而顯然他的思想和視野比一個藝術博物館開闊許多,他意識到英國東北部的這塊地區曾經繁榮的煤礦業、造船業、鋼鐵製造業正在以戲劇性的速度發生著變化;甚至服裝、傳統也漸漸失去其原來的特色。他意識到,如果不把它們留住,則可能永遠消失不見。
現在博物館內展出的物件,大到商店、蒸汽火車, 小到縫紉機、雜貨店的搪瓷水杯都是當地人捐獻的。弗蘭克的口號是「您提供給我們的,我們就去取。」的無選擇性收集。這使收集來的各種物品很快把一個軍營塞得滿滿噹噹,好在當地政府看到了弗蘭克的決心和做這件事的意義,所以提供給他一塊佔地300英畝有樹林、有河流的盆狀谷地。這就是現在碧米甚露天博物館的館址。
碧米甚離美麗的歷史名城杜倫12英里;離英格蘭「北方之都」紐卡斯爾8英里,所以無論是開車還是坐公共汽車,風華絕代的碧米甚露天博物館都不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哦。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