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取京劇精華楊世彭演繹莎劇壯闊(下)
舞臺導演楊世彭一如以往,西裝筆挺,舉止從容,散發一股貴族般的氣度,也猶似一名王者,引導屬於他的舞臺世界裡的子民揮灑生命色彩。
盡善盡美的態度,讓他在1973年,在科羅拉多莎士比亞戲劇節執導莎翁劇作《第十二夜》,演出不僅締造了到目前為止最高的上座紀錄──103%,也讓他得 到後續執導莎劇的機會;更讓他在1976年就開始執掌科州莎翁戲劇節,擔任藝術及行政總監。執掌十年期間,楊世彭讓科州莎翁戲劇節預算增加了七、八倍,並 大大地提高了演出水準及上座率。
東西方戲劇功底紮實
1982年「聖地牙哥莎翁戲劇節」,美國史上最悠久的莎翁戲劇節的行政總監,觀賞楊世彭導演莎劇《愛的徒勞》(Love’s Labour’s Lost)後,對他說:「我們劇團正在演這齣戲,你的戲遠比我們的好。」
擁有中國戲劇的根底,又幸運地跨足西方古典戲劇領域,他可說是極少數精於東方和西方文化,具有紮實戲劇底子的中國人。韓惟全形容丈夫深切了解西方與東方戲 劇的精髓,更懂得如何淬煉,她說:「戲劇要表達給觀眾的,這裡面有技巧,世彭了解東方戲劇的技藝,也吃透了西方戲劇,所以他這個腦子兩邊正好結合……」
楊世彭更是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經常帶夫人到百老匯及倫敦西區看戲。觀賞的戲劇不下千齣,其中莎劇大約觀賞了約350齣,還遠至世界最大、最優秀的英國王家莎翁職業劇團,觀賞了近八十齣。韓惟全說:「在前台看戲也就算了,他還到後台看,與劇團裡的導演、設計師切磋交流。」
1987年,科州莎翁戲劇節三十周年,楊世彭邀請擁有英國王家莎翁劇團28年資歷的名演員東尼.邱區(Tony Church)與會,主演《威尼斯商人》一劇中的猶太人夏洛克。該劇十四場公演場場爆滿,劇終謝幕時,全場觀眾起立鼓掌,美國權威莎學季刊 《Shakespeare Quarterly》劇評讚譽有加。
戲劇生涯退而不休
「我導過大約70齣戲!各種類型、不同題材,在執導過程中,也等於在跟這些人物相處;這些題材,對人生多少有些影響。」戲臺下,楊世彭多了份感性與學者氣 度。他說:「西方戲劇最早始於希臘戲劇。希臘悲劇嚴肅的社會意義,對一般的市民說來,在觀劇的過程中,對他們的心身有一種『洗淨』的作用。」
他自認執導的每齣戲並非都有如此深遠的意義,但他認為,這是藝術生活的一部分。他表示,現代的民眾除了進博物館、上公園、去電影院消遣,也應該聽音樂、看戲劇、觀賞舞蹈,這是現代公民生活的一部分。他說:「不去看戲,你會錯失一個相當有意義的文化活動。」
目前退休,定居拉斯維加斯的楊世彭,沒有停止他的戲劇生涯,仍然到世界各地觀賞名劇聆聽音樂,偶爾也應邀導戲。
2011年5月晚間十點多,楊世彭在台北國家劇院裡忙碌著,儘管《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已經在台灣演出了二十多場,但他仍然到現場,要求舞臺燈光作某些 細微調整,一貫盡善盡美的態度。果陀劇團一位工作人員私下表示,楊世彭導戲,說話慢條斯理,但表達清晰。高齡75歲的他,臺下像一位慈祥的爺爺,但工作起 來精力十足,「工作時,他看起來好像一般四、五十歲的導演,比如說昨天,從早到晚忙到十點半左右,但他還是精神奕奕。」
1961年自台大畢業負笈美國時,楊世彭走上不被看好的戲劇路;2010年11月,楊世彭獲頒台大「傑出校友」榮銜,他在校慶典禮上勉勵新一代學弟妹,不 要被社會的功利價值,束縛了自己的天分。他說:「假使你們在戲劇方面有特長、有天分,趁你們年輕的時候衝一下吧,不要到年老了才後悔。就瞧瞧我這個人,至 少一生沒餓著,還過得相當不錯呢。」指著自己,楊世彭幽默地說道。◇
舞臺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是一齣探討生命、談論死亡但卻充滿幽默與風趣的現代劇。改編自同名暢銷小說,由Jeffrey Hatcher and Mitch Albom編劇,楊世彭中譯執導。舞臺上,楊世彭運用中國戲曲中「一桌二椅」的簡單道具,以時而變化的燈光及幻燈投影,營造出劇中場景及氣氛,手法簡約而 寫意。演員僅有兩人,台灣國家文藝獎得主金士傑、影視名演員卜學亮。
楊世彭表示,這齣戲讓他想起已故的父親,和父子間該有而從未有過的交心之談,不禁潸然落淚。「這齣戲既然能夠如此觸動我心,我相信也能感動華人世界的觀 眾。」他說:「演出時,我看到台灣觀眾在劇場裡靜靜地聽、默默地感受,聽到有趣的臺詞,他們在下面笑,動人的地方、悲滄的地方,他們在下面哭……演員謝幕 時他們熱烈鼓掌大聲叫好,我看了也很高興。」
在楊世彭導演生涯中,他執導過中外名劇及原創劇近七十齣。其中一半在美國以英語演出;他也製作過近四十齣大型莎劇,十六齣自導,六齣親譯。
2011年,楊士彭與果陀劇場合作的這齣溫馨舞臺劇,描述一位罹漸凍症將不久於世的教授,與他的學生相約在每個禮拜二,進行一場場既幽默又觸動人心的生命對談。從今年2月在台灣首演以來,至7月台中場演出,已是第四次加演,7、8在台灣巡演,10將遠赴北京、上海演出。
楊世彭說:「這倒是在我意料之外,當初在美國看到這齣戲的時候,我純粹覺得:『唉呀!這麼動人,我應該製作成華語版來公演。』」他說:「這齣戲可算是規模最小的了。從沒導過一齣僅有兩人的戲。但是,那也是很好的經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