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行吟:與苦難同行
幾年前就聽友人談過這位古典詩詞大師,不論是文學造詣,或者是研究精神,朋友都對她讚譽有加、推崇備至。湊巧的是,這幾天報紙副刊連載了她的生活隨筆,仔細閱讀才發現,大師的一生歷經千種困厄傷痛、飽受萬般艱難委屈,然而,年近九十的老人家,現今猶孜孜不倦、筆耕不輟。文章寫得溫潤敦厚、情意真摯,是「以無生之覺悟為有生之事業;以悲觀之心態過樂觀之生活」的最佳寫照,已到達了「安於苦難之中」的境界,令人欽佩。
再三推敲,顛沛流離、百轉千迴數十載,大師何以能夠處之泰然、安之若素呢?是文學的滋潤與慰藉吧!鍾嶸《詩品》中那句「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於詩矣」,最足以道盡其中況味,她對古典詩詞的摯愛癡迷,已經融進了血液、浸透了靈魂。詩詞豢養、涵育、支撐了她,帶給她無限的歡愉,她也用一生的深情回饋了它們,她與詩詞,真的是彼此相知,互相成全。
千古以來,多少風流人物,不也都是如此嗎?他們的窮愁潦倒、時運不濟在文學裡稀釋、轉化;而文學也在他們的才情創意中醇厚、豐美。李白、杜甫、蘇東坡、曹雪芹……,比比皆是,他們都如同孟子所言:「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幾經磨難、千錘百鍊的不朽靈魂,在憂患中重生了。而最幸運的是我們這些後生晚輩,有緣在他們與文學相互的激盪、輝映下採擷精華!
此外,藝術也是激發天賦、撫慰困頓的一個奇幻秘境。一生貧病交加、失意多蹇,最後英年早逝、埋骨於荒煙蔓草間的莫札特是最好的註解。惡劣的宮庭音樂環境,常因為所創作的樂曲不合大主教的口味,而受盡羞辱責難,但上帝的計畫遠非人所能想像,莫札特在這段身心都倍受煎熬的歲月裡,培養出堅定的宗教情操及純熟的音樂深度,創作出數不盡的聖樂經典。
撰寫《莫札特傳記》的尼梅傑克說:「被莫札特的音樂迷住的人,將無法再從其他音樂家的作品中得到滿足。」莫札特的樂迷,陶醉傾倒的不只是他那鬼斧神工、天馬行空的優美旋律,更欣羨他性格裏擁有的珍貴特質──赤子之心。他曾在給友人的信中寫到:「我敬畏、甚至害怕那位全能的掌權者──上帝,但卻也深知祂的慈愛無限。我絕不會辜負祂賞賜給我的音樂天分。」於是,他獨飲生命的苦杯,卻「帶給我們上帝的歡笑」!
還有,信仰,更是安身立命的終究依歸。「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從容鎮定,義無反顧的獻身於追求真理、正道,哪怕在最艱難、最無助的漫漫長夜中,依然努力不懈的勇往直前。英國作家塞繆爾斯‧邁爾斯(Samuel Smiles)在《信仰的力量》中這樣描述道:「能夠激發一顆靈魂的高貴和偉大,只有虔誠的信仰。」而遭中共迫害卻始終不屈不撓的法輪大法修煉者,讓世人見證了這一份堅不可摧的非凡意志。十多年來,迫害打壓一直沒有間斷,肉體的折磨、死亡的威脅也從來不曾停止過,然而,他們卻那麼平靜、那麼理性,堅守信念、講清真相,安於苦難之中,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德國詩人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說:「如果想要有足夠的眼界,必須去過陰影之間,與死者一同進食,分享他們的罌粟。」苦難,也許是人生的低潮,卻也是智慧的高峰,當人生面臨低潮時,我們只有兩個選擇──第一個選擇,是抱怨抗拒,自暴自棄;第二個選擇,是坦然接受,與苦難同行,讓苦難化為滋養生命的春泥,讓自己得以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