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國傳統山水畫

【藝文薈粹】山水畫之尊

張清治
font print 人氣: 215
【字號】    
   標籤: tags:

‧問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挑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唐‧李白〈山中問答〉

‧滄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峽雲,洞庭天,彭蠡煙,瀟湘雨,廣陵濤,廬山瀑布,合宇宙奇觀,繪吾齋壁。少陵詩,摩詰畫,佐傳文,馬遷史,薛濤箋,右軍帖,南華經,相如賦,屈子離騷,收古今絕藝,置我山窻。
──清‧錢坫《篆聯》

  在中國繪畫的領域裡,山水畫主盟了中國的藝壇,歷世不替,因此有所謂「夫山水,迺畫家十三科之首」的說法,明朝董其昌、莫是龍之南北分宗的論調,是以「山水」作為繪畫討論的主題。炎黃子民,自三皇五帝以來以迄於今,一直秉承着「天地感而萬物化生」的一貫信念。伏羲氏的〈八卦〉,是觀察天地后的結晶。中國人民常口不離有關「天地」的成語,諸如:「天經地義」、「天生地養」、「天時地利」、「天文地理」、「天高地迥」、「天圓地方」、「天玄地黃」、「天尊地卑」、「天災地變」、「天誅地滅」、「天崩地坼」、「天昏地黯」、「天荒地老」、「天長地久」、「天造地設」、「天公地道」、「天南地北」、「天羅地網」、「天堂地獄」…乃至「天地良心」、「談天說地」、「上天入地」、「德配天地」…等不盡枚舉。

  緣於太古之時,初民悸於洪水猛獸,天災地變,於是敬天畏地,祈神禱鬼,宗教起於恐懼;崇拜朝向自然。自然崇拜(Nature worship),在天為日月星辰,雷霆風雨;在地為山河大地,巖石草木。所以在天者為天神,在地者為地祇。吾人慣於「呼天搶地」之心態,實源於「皇天后土」的共鑒意識。《周禮》〈大宗伯〉之職是「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禮以佐王建保邦國」、「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一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以血祭杜稷、五祀、五嶽」、「以貍沈祭山林川澤」、「以疈辜祭四方百物」。又:「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傳世的中華文物,諸如:璧、琮、圭、璋、琥、璜……等,乃是從「自然崇拜」而為「天地禮讚」下之工藝美術。

  仰觀天上,眼裏無非一片青氣,因此「天」可為「靝」;俯視地下,腳底原是山水土質,所以「地」原是「埊」。有自然之崇拜、而后有天地之禮讚;有天地之禮讚,而后有山水之美感;有山水之美感,而后有山水之文藝。天原虛空,是為「天空」,地本實際,故為「現實」而日月經天,是以高明在上;山川歷地,因此瑰麗於下。高上者耀其明,低下者競其麗,而人處於天地兩極之中,「經天緯地」,是效天法地。由「人」而「大」,由「大」而「天」,由「天」而「夫」,大丈「夫」自有衝「天」之志,是以「頂天立地」,「氣充斗牛」。人參於天地化育之中,通於上下兩極,是為「王」,所以「天大,地大,王亦大」,「大王」是由「人」而「大」,由「大」而通「王」之「大王」;道統順列下之「天、地、君、親、師」,「君」即「王」,為「人主」之位,在天為「天主」,在人為「人主」,「人主」是「君」,所以說「天大、地大、王亦大」;地大於人,天大於地;所以老子說「人們應向大地學習,大地應向上天學習」,語云「高明在天,清明在躬」,這是引「天」入「人」的吸收主義,更是人極仿效天地兩極的自然精神。天主神遊,地貴體歷;神遊心契幽明,體歷志在訪勝。因此在天為高明境界,在地為清明世界。人處於地上,屬於清明氣氛之中,故當保得「清明」在躬。有天上之高明,然後有地上之清明;地明則山淨水秀,然後有「仁智之樂」。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這是孔子對於山水的體趣。山水並列,動靜互陳,其於人格的通化則是一知性,一仁性。知者自樂,而仁者歸壽,主客交融,情性竝作。宗炳在劉宋時,特愛山水,他把愛山水的美感人,歸諸聖賢者流:「聖人含道應物,賢者澄懷味象。至於山水,質有而超靈,是以軒轅、堯、孔、廣成、大隗、許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稱仁智之樂焉。夫聖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不亦幾乎」。據他所看,聖人是契含道體以應對客體,而賢人是澄澈胸懷以品味萬象,因此二者面對山水體質之時,其精神自然超形入靈。

  山水之美,由來共談,宋朝郭熙在其〈山水訓〉中對於雅愛山水的人士稱為「君子」這與孔子、宗炳以來的聖賢觀點前後是一貫的,他說:「君子所以愛夫山水者,其旨安在?泉石嘯倣,所常樂也…林泉之志,烟霞之侶…山光水色,滉漾奪目,豈此不快人意,實獲我心哉?」,又:「山水大物也,人須遠而觀之,方見得一障山川之形勢氣象」。欣賞山之法,不外其造形氣勢與色彩變化。山水之為物,是自然造化最為奇特者,以其體大,所以要遠觀取其「形勢氣象」之雄渾,近看悅其「山光水色」之象味。劉悟元以一道士的胸次來看山水便是:「鳶飛魚躍藏真趣,綠水青山是道圖」這是藝道一體的人生觀照,不止於純粹審美而已!

  中國幅圓廣闊,山水亦緣於四方體貌,是以景物各異;宋朝韓拙在其《山水純全集敍》說:「東山敦厚而廣博,景質而木多。西山川峽而峭拔,高聳而險峻。南山低小而水多,江湖景秀而華麗。北山闊墁而多阜,林木氣重而水窄」。郭熙《林泉高志》之〈山水訓〉又說:「東南之山多奇秀…其山多奇峯峭壁而斗出霄漢之外,瀑布千丈飛落於雲霞之表…西北之山多渾厚…其山多堆阜盤礡而連延不斷於千里之外,介丘有頂,而迤邐拔萃於四逵之野」。南北阻遙,山水異趣,塞北荒寒,江南溫潤,所謂「駿馬秋風冀北,杏花春雨江南」。前則雄峻冷健,後則秀朗溫麗。清朝沈宗騫有「南人北禀」、「北人南禀」之論調,以其「天地之氣,各以方殊,而人亦因之。南方山水蘊藉而縈紆,人生其間得氣之正者,為溫潤和雅,其偏者則輕佻浮薄。北方山水奇傑而雄厚,人生其間得氣之正者,為剛健爽直,其偏者則粗厲强橫。此自然之理也。於是率性而發為筆墨,遂亦有南北之殊焉」(《芥舟學畫編》)。郭熙對於各地之山水特色甚為瞭然,其說「生吳越者寫東南之聳瘦,居咸秦者貌關隴之壯闊,學范寬者乏營丘之秀媚、師王維者缺關仝之風骨」。他對於各地名山都能道出其各個特色:「嵩山多好溪,華山多好峯,衡山多好別岫,常山多好列岫,泰山特好主峯,天台、武夷、廬霍、雁蕩、岷峨、巫峽、天壇、王屋、林慮、武當皆天下名山巨鎮,天地寶藏所出,仙聖窟宅所隱,奇崛神秀,莫可窮其要妙」。好山樂水者之所以悉為博雅君子、隱逸之士,韓拙有更進一步的敍說:「…是以山水之妙,多專於閒隱逸幽之流,名卿高蹈之士,悟空識性,明了燭物,得其趣者之所作也。況山水之樂,林泉之興,豈庸魯淺隸、闤闠鄙夫、惑於饕餮者之所為哉!」。讀書養氣、開拓胸次者莫如山水之對應。陶宏景深體山水之趣,無由分享他人而說:「山中何所有,嶺上白雲多,只可自怡悅,何堪持贈君?」,其〈答謝中書〉時寫着:「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峯入雲,青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按「仙」之一字,乃是「山中之人」,因此深山遂為幻想神仙之鄉,所謂「仙人」實乃活生生之山人也歟?魏晉名士,雅尚自然,競談山水,所謂「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文心‧明詩篇》)。左思〈招隱詩〉:「巖穴無結構,邱中有鳴琴,白雲停陰岡,丹葩曜陽林,石泉漱瓊瑤,纖鱗或浮沉。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左思從大造化中山水之自然營造裡,參悟了太古元雅的琴音,更進一步地從山水的自然音韻裡直造其生動悅耳的音樂消息,所以不必等待人為器樂的多煩,而可直接體入山水本體的清真境界。陶淵明之無煩樂器的弦響,其心靈自動即可透入宇宙的樂心,大概是由其天縱其天質有關。他說:「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他天生對於自然界的音樂氣韻已有先天的條件。故其所寫詩作,悉多韵合自然。此外王羲之《蘭亭序》與陶靖節之〈歸去來辭〉實是同一時期自然主義下山水田園文學之雙璧。

  中國人愛好山水,是靜觀習性下的結果。「蹤浪大化中」、「養真衡廬下」,是美感與人生的一致。李白〈山中答問〉:「問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太陽之下,所有愛好山水自然莫如中國之民;普天之下,深體山水之趣者,莫若華夏之人。宋朝程灝觀物有得:「閒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從「山間」的明月到「江上的清風」,是全球之人所可有。是以「取之無禁」,「用之不竭」。自然山水是美的泉源,滾滾不絕!不虞匱乏,無煩爭持。李白從絢爛之極歸於自然的平淡,其心境自是以笑作答。笑的語言,有時甚於口頭語言。微笑是神泰的表徵,口語為行為的詮釋。李白以笑代語,要把棲隱碧山中桃花流水的杳然趣味用語言來分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別有天地的山中生活,與煩躁的市井環境自是大異其趣。所以陶淵明也從田園的自然、南山的悠然,終於說出「昨非今是」的審美觀照。《宋書‧謝靈運傳》稱道:「…出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素所愛好,遂肆意遊傲,徧歷諸縣,動踰旬朔。民間聽訟,不復關懷。所至輒為詩詠,以致共意焉」,謝靈運之「泉石膏肓,煙霞痼疾」一致「 民間聽訟,不復關懷」,雖不足為訓,而山水美感襲人之深,於此概可想像一斑矣!欣賞山水形象而入音樂境界如左思、陶淵明…等之文人畫家比比皆是,如:文徵明〈自題琴池詩〉:「流水高山自賞音,千年古調暮烟青,後來珍重臨卭客,湖海茫茫何處尋」。又成公綏在〈嘯賦〉中所提:「晞高慕古,長想遠思,將登箕山以抗節,浮滄海以游志…良自然之至音,非絲竹之所擬,是故聲不假氣」。中國音樂美學觀,一向緣於道體自然下之價值體系。從《樂記》以來,乃至於今,傳統音感汲飲,仍孜孜於自然之音聲。蓋聲音之道,有器樂之聲,有人體之聲,有自然之聲。《文心雕龍》亦曾沿承《樂記》之人位精神說:「器寫人聲,非人寫器聲」,器聲未若人聲,人聲未若自然之聲。考之易理,應之老書,則人從自然,則「無閒言」矣!山水自然之至音,良非人為器樂所能形諸其萬一。伯牙彈琴,亦「志在高山」,「心期流水」而已。藝術始乎模仿自然,運乎象徵。模仿、象徵良非「美體」之本如:藝術、美感之化身而已!審美對象中之自然山水,實美感之大本營,陽明陰晦雲蒸霞蔚,四時變幻,神奇莫測;日遇之而為色,耳悅之而成音。雄奇瑰麗,音韵清澈。仁人君子由是樂於其仁,悅於其知,軒冕上士所以遊於其所,息於其間。清錢坫善體藝術與自然兩美而成〈篆聯〉一對,上聯:「滄海日,赤城霞,蛾嵋雪,巫峽雲,洞庭月,彭蠡煙,瀟湘雨,廣陵濤,廬山瀑布,合宇宙奇觀,繪吾齋壁」;下聯:「少陵詩,摩詰畫,左傳文,馬遷史,薛濤箋,右軍帖,南華經,相如賦,屈子離騷,收古今絕藝,置我山窻」。上聯純是大自然之山川之美的觀照,下聯則又是人類行為之文藝創作。錢坫之於審美二端,真能叩其大要。漢時董仲舒作〈山川頌〉以為「山則巃嵷畾崔,槯嵬嶵巍,久不崩阤,似仁人志士…水則源泉混混沄沄…既似知者。」

  有山水之美,必興山水之思;有山水之思,則有山水之游;有山水之游,必有山水之誌;有山水之誌,必有山水之畫。宋玉〈高唐一賦〉,虛構「雲夢之台」,其形容山水之氣象則:「惟高唐之大體兮,殊物類之可儀…登巉巖而下望兮,臨大邸之稸水」,晉人畫家顧愷之有〈畫雲台山記〉,是山水畫祖之記錄,其是否胎息宋玉〈高唐賦〉中「雲台」意象,吾人無從得知,就其二文夢幻意境求之,則頗多感通之處。蓋魏晉人士,篤尚天真,崇尚自然,是以雅好山水,故有「厭世不厭生」之說。山水文學、乃及繪畫,由是興焉。這是遠紹前賢,告退山水的避世之必然心態。「山陰道上桂花初,王謝風流滿晉書」,所謂「山陰勝槩」,是指魏晉間人,陶淬山水,競以風韻相高,虛曠為懷。《晉書‧隱逸傳》盛稱高士達人,或三五相聚談天說地,或呼朋引友,尋幽訪勝。晉人尚雅,特高風韻,其於高朋士林較為人津津樂道者如:虎溪三笑,竹林七賢、元康八達…等。其抒諸人生懷抱、形諸文字之著者如:阮籍〈達莊論〉、稽康、葛洪北齊武成帝之〈養生論〉、潘尼〈安身論〉;發於文學者:

  阮籍〈首陽山賦〉、張華〈歸田賦〉、陸機〈文賦〉、潘岳〈閒居賦〉、孫綽〈遊天台山賦〉,成公綏〈思遊賦〉、〈嘯賦〉、陶潛〈感士不遇賦〉、〈歸去來辭〉、鮑照〈遊思賦〉;頌銘則有:江淹〈雪山讚〉、〈草木頌〉、鄭道昭、鄭述祖〈天柱山銘〉,庾信〈至仁山銘〉,〈明月山銘〉;序跋則有:郭璞〈山海序〉;傳誌則:梁元帝〈廬山碑〉,敍記則:王羲之〈蘭亭集序〉、桓玄〈南遊衡山詩序〉、陶潛〈桃花源記〉、釋慧遠〈廬山記〉、宗炳〈畫山水序〉、謝赫〈古畫品錄〉、陶弘景〈尋山誌〉、顧野王〈虎邱山序〉、酈道元〈水經江水注〉…等。

  從顧愷之〈畫雲台山記〉一文,雖未可肯定為山水畫祖,卻已為山水畫立命。據載中同時代之衛協有〈宴瑤池圖〉、戴逵之〈剡山圖〉、吳中〈溪山邑居圖〉、史道碩〈金谷園圖〉、夏侯瞻之〈吳山圖〉、戴勃之〈九州名山圖〉與顧氏其他之〈雪霽望五老峯圖〉,以及〈廬山圖〉等文字資料,與上述列舉文學羣記參較,吾人不難明瞭晉時山水繒畫意識已臻於相當圓熟境地。稍後南宋宗炳〈畫山水序〉一出,為世公推山水畫論之祖,文中之「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與王微〈敍畫〉所抒:「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之句,同是膾炙人口,傳誦千古!南齊謝赫《古畫品錄》所標舉之六法,更為千年以來,繪畫家之金科玉律。六法中第一標項「氣韻生動」,為千古以來,文人畫家最后上訴所皈。由是以知東晉而下,三家理論,其於山水繪畫旨要,可謂體大思精,切入閎中矣!

  梁元帝〈山水松石格〉稱山水繪畫是「天地之名,造化為靈,設奇巧之體勢,寫山川之縱橫」,他盛稱山水畫之作者定是「格高思逸」的秉質,「筆妙而墨精」的藝能。宋朝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述說中國傳統特色是「依仁游藝、高雅之情」,他以為傳世奇蹟,多出諸「軒冕才賢、巖穴上士」的手筆。其繪畫之先,必定是自律品格,自高氣韻,然后其流為書畫糟粕,必然高人一等,其運作是「得自天機,出乎靈府」!句中之「巖穴上士」,範圍可廣,舉凡悠遊山林,樂志泉石之高尚之士人如:高士、漫士、居士、處士、道士、達士、德士、儒士、幽士、隱士、文士、雅士、羽士、名士、通士、方士、開士、逸士…等一皆允入「上士」之列,下筆自是氣格清雅,體質高尚的畫作。易言之,山林之人,一股清氣,全體風雅,所以山水畫貴為十三科之宗者,由來有自。明朝唐志契體得大要「山水原是風流瀟灑之事」。袁中朗亦云:「有錢難買青山翠」。中華民族,秉好山水,常說「遊山玩水」、「閑話山水」,縱談名山大川,這是常有之事。仁人君子雅尚山水,文人畫家競技山水。山水繪畫之所以千古獨尊,萬流仰宗,考其原因,不外下列幾項趣要:大體的氣勢、雲水的繞動、四時的變幻、偉傲的雄峙、迤邐的開脉、清新的境地、無憂的淨土、仁智的體趣、動靜的得配、自然的回皈等十項以概其梗。

  語云「千山競秀,萬壑爭流」(顧愷之),如是「嵩華之秀,玄牝之靈,皆可得之一圖矣」。宗少文據〈歷代名畫記〉所述:「宗炳字少文,南陽沮陽人,善書畫。江夏王義恭嘗薦炳於宰相前後辟台不就。善琴書,好山水,西陟荊巫,南登衡岳,因結宇衡山,懷尚平之志。以疾還江陵,歎日:噫!老病俱至,名山恐難遍遊。唯當澄懷觀道,臥以遊之」。人生有涯,名山大川,何能遍歷?無已,祇好圖之於室,聊供臥以遊之,壁上觀之,其高情雅致,遂有「撫琴動操,欲令衆山皆響」之名句。畫山水在於大家氣象,雄渾體勢,因此氣勢雄遠,方號大家,神韻幽閒,斯稱逸品」(清‧湯貽汾《畫荃析覽》)。山水是大物,「人之看者須遠而觀之,方見得一障山川之形勢氣象」(郭熙《林泉高志》)。因此其諸性情有:「聳拔、偃蹇、軒豁、箕踞、盤礡、渾厚、雄豪、精神、嚴重、顧盼、朝揖」;「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靜、柔滑、汪洋、回環、肥膩、噴薄、激射、多泉、遠流」,欲「瀑布插天、濺撲入地、漁釣怡怡、草木欣欣、挾烟雲而秀媚,照溪谷而光輝」。以上二段是郭熙對於山水二性的動靜體趣的觀照。其對於各種畫科的品第亦自出見地:「畫以人物為神,花竹禽魚為妙,宮室器用為巧,山水為勝。而山水以清雄奇富,變態無窮為難。」五代荊浩對於山水繪畫的積極功能認為是「名賢縱樂琴書圖畫,代去雜慾」。文人畫家咸認以山水為難,東坡〈跋蒲傳心燕公山水〉則云:「山水以清雄奇富,變態無窮為難」。《唐志》亦以為「山水所難在咫尺之間,有千里萬里之勢」,自古論調山水畫家,必通天地蘊奧,讀千卷書,行萬里路,而后山水自然想像出之,所以古人說「不破萬卷,不行萬里,無以作文,即無以作畫」,信乎山水畫之難為,山水畫之貴為尊,儼為宗。

  由來文人達士,多喜言遊,然而若無高曠之胸襟,就不能真賞會山水。孔夫子極力稱許風雩詠歸,而深山大澤之所以亙古長峙,是皆天地示人之法象,文教之所本。會當窮其一生以歷其遊,造物與遊,生機在手。誠則陶寫胸次,涵泳天地,朝夕晤對名山大川於几席之間,是幾於〈學記篇〉「君子之於學也、藏焉、脩焉、息焉、遊焉」之旨,宋朝朱景玄以為「畫者文之極」,繪畫是文人之頂極,吾人何嘗不可謂山水畫為「畫之尊者」!山水畫為「畫之極者」!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首開屏東膠彩畫教育先河,將膠彩藝術帶進南台灣的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退休教授陳英文,即日起至30日於屏東市巴比頌美學咖啡畫廊展出30幅膠彩水墨創作展;作品多取材生活,以厚實重彩加上金、銀箔表現,風格有別於傳統膠彩工筆畫,創新
  • (大紀元記者宋順澈台灣台北報導)9月18日大日堂水墨畫師生聯展,在台北縣樹林市大安圖書館舉行開幕茶會,畫作充分表現出鍾靈毓秀的神奇,是難得一見的山水彩畫大聯展;喜愛山水畫的朋友不可錯過這一次看山水畫的機會。
  • (大紀元記者李容耕台北報導)資深水墨畫家陳若慧女士,從事水墨畫創作成果斐然,擅長牡丹,藤蔓及蔬果,作品用色優雅,結構清新活潑,雖承繼傳統,然滲入西方美學,故能展現創意。1日在鶯歌清鬆畫坊中,她以彩繪陶瓷的心得與陶友分享另一個創作之路,凸顯其水墨在彩繪陶瓷的意境悠遠。
  • 〈大紀元記者宋順澈台灣台北報導〉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即日起至2月27日止,於新北市藝文中心藝廊展出「陌生‧墨聲-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日間碩士班97級班展」,將展出12位同學的水墨、書法與篆刻作品近60餘件,歡迎喜愛藝術創作的民眾前往觀賞!
  • 府城藝術瑰寶~書畫家許朝森先生雖已高齡七十七,卻依然保持著年輕時純真的本性,他的畫一氣呵成、力道十足,活潑的構圖與自由的筆觸,充滿著青春活力,對一位沉浸水墨世界一甲子的他來說,時間歷練出他精練純熟的筆力,隨遊歷世界各國的行旅,留下亂皴風景的千百種風情!
  • (大紀元記者彭瑞蘭台灣新竹報導)前法國大使夫人貢林蕾娜勤學、有恆心的苦修書畫藝術,1986年完成巴黎國家藝術學院碩士學位。1999年獲頒美國世界文化藝術學院人文學榮譽博士。
  • 建國科技大學年度特展,即日起至6月1日止,於校內美術館展出國寶級李毂摩老師水墨作品展,館內安排最具代表性的69件作品開放社區民眾欣賞。校方表示,李老師散發淡素養性的文人風采,除了致力於藝術創作外,平日積極參與地方文史工作,這次創作展除了讓全校師生提升藝術視野外,也可促進社區的人文發展,歡迎民眾進入建國科大,欣賞李毂摩老師的風采與佳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