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7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陳霆台灣嘉義報導)「要是沒有興趣,這一行是做不下去的。」灣橋蘭園負責人陳澄鐘穿梭在溫室裡,對蘭花抱持著三十年如一日的感情說,「畢竟,花不會對你說話。」
然而,當我看著他對架上一株株妍麗特別的蘭花,投注以真切的愛好與關心時,我心想,他一定常常對花講話吧!
陳澄鐘與妻子孫若蘭,兩人原本都是學商的。談起30幾年前,放棄台北的都市生活、來到嘉義縣竹崎鄉灣橋村、一頭栽進蘭花栽植事業的過程,陳澄鐘說起來竟像是一場偶然。
「當時我也不太懂蘭花,」陳澄鐘說,「只是從國外進口蘭花到台灣賣,後來也是想得很簡單,想說台灣條件那麼好,為什麼不自己種?」
陳澄鐘回憶,當時的蘭花相當貴,一棵蘭花有時要價100美元。於是,他開始種植台灣比較容易取得的品種,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成為台灣專門蒐集原生種的蘭花業者之一。
如今,陳澄鐘擁有了豐富的履歷與頭銜,他不僅是台灣仙履蘭協會的理事長,更曾任台灣蘭協審查長、國際蘭展的主審,但這一切成就都不能改變他愛花的初衷,陳澄鐘說:「一個人如果不愛花,是不可能把花種好的。」
「大家比我專業」 建立審查制度
陳澄鐘表示,蘭花建立在「信賴」上的產業。由於蘭花在開花前,很難分辨品種、顏色,種苗的購買完全是基於彼此的信賴。
在他擔任台灣蘭協(TOGA)審查長的過程中,也逐漸將審查制度建立完善。陳澄鐘說,台灣蘭協的審查制度很特別,跟國際上歷史悠久的蘭花協會不一樣,台灣的審查員是依四大蘭屬:嘉德利亞、蝴蝶蘭、仙履蘭、其他蘭屬來分類,其他國家的審查員往往要求通才。
陳澄鐘解釋,原本是因為亞太蘭展評審不足,臨時找各蘭屬中的專家來擔任,才造成依四大蘭屬的分別。後來,由於這樣的制度,匯聚了各蘭屬中的專家,讓各蘭屬的評審實力相當堅強,也就沿用下來。
想起建立審查制度的經過,陳澄鐘說,要統合近200個審查員,相當不容易。
「這些人在外面都是『頭家』,但在協會裡也要搬桌子、椅子。」陳澄鐘說,「協調他們我只抱持著一個想法,就是大家都比我專業。」
陳澄鐘說:「這不是客氣話,因為我是通才各蘭屬都懂一點,但個別蘭屬卻不如他們專精。」然而,陳澄鐘的謙遜態度,卻整合了當時還未脫草創的審查委員會。
推育種 讓台灣成為世界第一
談到未來仙履蘭的發展,陳澄鐘強調,育種是蘭花產業的根本。他說,台灣是從商業品種開始種起,才慢慢興起對原生種的重視,導致像英國王家園藝協會、日本蘭花協會等歷史悠久的協會,他們過去常認為,台灣的蘭花產業只是商業操作。
「他們認為,台灣的蘭花就是品質很好、很漂亮,如此而已。」陳澄鐘說,「因此我們藉著花博、國際蘭展,邀請王家園藝協會的審查長Johan Hermans來台參觀。」
陳澄鐘表示,這些國際學者來台灣後,對台灣蘭藝實力都有改觀。他說:「他們往往認為我們就是會種蝴蝶蘭,但在花博展出的1,000多個品種中,只有不到1/4是蝴蝶蘭。」
陳澄鐘認為,台灣目前的蘭花產業中,確實有「農產品工業化」的傾向。大家買花就像買個用完即丟的工藝品,很少人會照看著花,等花明年再開,這也讓部分業者只栽種流行的商業品種,對育種並不重視。
因此,陳澄鐘常提醒投入蘭花產業的年輕人,要重視「育種」的重要性,因為育種代表了蘭花產業的創新能力。他說,現在要找蝴蝶蘭、仙履蘭的新品種,都要來台灣。
從陳澄鐘展現出來的自信中,我也看到了台灣蘭花業者,企圖讓台灣成為世界第一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