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7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陳霆台灣台北報導)台灣歷來被稱為「蘭花王國」,據統計,2010年台灣蘭花外銷金額高達1億1,656萬美元,光是蝴蝶蘭出口金額就達8,255萬美元,整個蘭花產業創造的經濟規模,粗估超過新台幣百億元。
在蘭科植物中,有一種唇瓣成鞋狀的「仙履蘭」(又稱拖鞋蘭),其花型特殊、花色豐富,深受蘭花愛好者喜愛。過去由於較難發芽、組織分生技術尚未成熟難以量產,一直停留在玩賞階段,加上野生的仙履蘭被列為華盛頓公約中的瀕危物種,一度禁止販賣,商業價值不受重視。
然而,近年來由於無菌播種技術應用,加上花期控制、肥培技術的改善,產量年年遞增,外銷金額在去年也站上新台幣2,300萬元大關。
種苗改良場場長黃維東說,台灣仙履蘭栽培面積雖只佔整體蘭花栽培面積的1%,但比起其他蘭科作物,仙履蘭更具有品種創新與多樣化的能力,目前已行銷20多個國家。
黃維東表示,全球蝴蝶蘭的年銷售量約有3億株,仙履蘭銷售量如果能有蝴蝶蘭的1%,台灣仙履蘭產業規模,應有10倍以上的成長空間。
從禁止 邁向遙遙外銷路
近幾年逐漸顯露出價值的仙履蘭產業,有著一波三折的發展過程。對產業打擊最深的,莫過於華盛頓公約(CITES)1989年的貿易管制規定。
台灣仙履蘭協會總幹事、穎川蘭藝負責人蕭元川表示,在20多年前,國內就曾嘗試引進拖鞋蘭試種,結果因不了解習性,引進的品系選擇錯誤,造成全軍覆沒,之後好長一段期間,除了少量非法開採的原生種被帶進來外,仙履蘭在台灣的蘭花市場可說是鳳毛麟角。
蕭元川說,隨著國內蘭花產業漸趨成熟,仙履蘭才再次被重視。在短時間內即形成一股旋風式的風潮,當時的蘭花界,爭相以栽培仙履蘭為時尚,也曾有一車蝴蝶蘭換一株拖鞋蘭的趣聞。
正當仙履蘭產業方興未艾時,國際上為了保護野生仙履蘭,開始進行了貿易管制。
台北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主任陳楊文表示,CITES依照動植物受威脅情況,主要分為兩個等級,第一個等級是附錄I,禁止做商業性貿易的物種,例如野生的拖鞋蘭;第二個等級是附錄II,可做商業性貿易的物種,但是需要申請合法CITES證件的物種,例如大部分的蘭花與仙人掌。
陳楊文表示,由於未開花的蘭花很難辨認,加上有太多的蘭花受到過度採集的威脅,於是國際組織乾脆將整個蘭科植物都列入CITES附錄。
陳楊文說,若經合法的管理,人工栽植的植物反而可提供市場需求,減緩野生植物的採集壓力。於是,農委會於1997年委託嘉義大學教授沈再木等人,前往泰國訪查,引進世界上第一個被CITES所認可的蘭花苗圃登錄制度。
但如何讓台灣的登記制度,獲得國際認可,也煞費一番周折。台灣仙履蘭協會理事長陳澄鐘說,由於台灣並不是CITES的締約國,農委會特邀了英、法CITES機構的專家Dr. Phillip Cribb等,來參訪審核台灣的管制措施,才間接取得CITES的認可。
種苗場場長黃維東回憶,第1年通過審核的仙履蘭培植場有19家,每年1月需要向種苗場辦理登記及庫存量的更新。
黃維東說,台灣的業界發展到今天,總計已擁有了70餘個仙履蘭原生種,只要是能符合台灣氣候的品種,業界都已蒐集齊備,雜交的新品種也推陳出新,等待基礎研究成熟,以仙履蘭獨特的多樣性,加上生產蝴蝶蘭過程奠定的完整產業鏈,將可望成為新興重要花卉作物。
靜待基礎研究成熟
黃維東表示,目前業者栽培仙履蘭多採用無菌播種,種苗繁殖的多寡,與種子發芽率息息相關。仙履蘭種子屬於未成熟胚且具有厚壁細胞,發芽較困難,種苗場在無菌播種的改善上,對於適當播種期、播種前種子處理、培養條件改善等已有成果,並分享給業者。
仙履蘭要量產、擴大生產規模,黃維東表示,還必須針對「組織分生」、「開花調節」、「肥培技術」上再做突破。讓業者能夠快速複製優良母株,並縮短幼年期。
「現在仙履蘭碰到的困難,就像當年的蝴蝶蘭一樣。」黃維東說,「我們希望蝴蝶蘭的經驗,能加快仙履蘭技術的研發。」
用蝴蝶蘭經驗 競爭國際
黃維東表示,在國際市場上,台灣為仙履蘭種苗的主要出口國家,由於受CITES管制,進出口手續繁瑣、門檻較高,貿易對象主要為專業蘭園,較少直接供應消費市場。近幾年來,夏威夷蘭花業者進口台灣瓶苗栽培至成熟後,再銷往美國本土,是台灣最主要的競爭對手,未來中國、泰國等仙履蘭原產地國家,也可能是潛在的競爭者。
然而,黃維東還是對台灣的仙履蘭產業充滿信心。他指出,台灣擁有蝴蝶蘭的生產、育種經驗,20多年來持續由原產地及歐美引進優良種源,持續推出新品種,配合組織培養、種苗繁殖、溫室建造、資材進出口等完整產業鏈,是台灣最大的優勢。
台灣仙履蘭協會理事長陳澄鐘亦認為,育種是蘭花產業的根本。要維持台灣蘭花產業的國際地位,政府應繼續鼓勵「育種」的風潮,讓全世界的蘭花業者,要找新品種時首先想到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