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花花生香 繡虎能奔跑--湘繡
刺繡是中國優秀的傳統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代稱「黹」、「針黹」。因刺繡多為婦女所作,故又名「女紅」。
刺繡是一種在織物上用各種線料織出種種圖案的工藝。由於中國是絲綢的故鄉,自古以來,富者以「閨房繡樓」為貞,貧者以「善織巧繡」為業。刺繡的針法有錯針繡、亂針繡、網繡、滿地繡等。刺繡的花卉不聞猶香,飛禽栩栩如生,走獸神態逼真。
遠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周時代,中國就已有華美的暗花綢和多彩刺繡。到了秦漢時期,刺繡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繡品也成為對外輸出的主要商品。唐宋刺繡施針勻細,設色豐富,並由實用進而為藝術欣賞,將書畫帶入刺繡之中,形成獨特之觀賞性繡作。清代,宮廷繡工規模很大,民間刺繡也得到進一步發展。
各地的民間繡品皆有傳統的風味,形成著名的四大名繡,即蘇州的蘇繡、湖南的湘繡、四川的蜀繡、廣東的粵繡。此外,還有北京的京繡、山東的魯繡、溫州的甌繡、上海的顧繡、苗族的苗繡等,產地不同,風格各異,歷久不衰。
湘繡是以湖南長沙為中心,而帶有鮮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繡產品的總稱,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和馥郁芬香的湘楚氣息。
湘繡歷史源遠流長
湘繡的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1958年在長沙楚墓中發現的龍鳳圖案繡品圖案之精美,繡工針法之細膩,令世人歎為觀止。這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的繡品,是現在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手工刺繡實物之一。
1972年又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中,出土了四十來件刺繡衣物,說明遠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漢代,湖南地方刺繡技藝已經達到了令人驚歎的水平。
湘繡是在湖南民間刺繡工藝的基礎上,吸取了蘇繡和光繡的精華而發展起來的刺繡工藝品,在清代後期形成具有獨特風格的刺繡體系。
湘繡強調寫實,質樸而優美,形象生動。清光緒二十四年(西元1898年),繡工胡蓮仙的兒子吳漢臣在長沙開設第一家自繡自銷的「吳彩霞繡坊」,作品精良,流傳各地,湘繡從而聞名全國。
清光緒年間,甯鄉畫家楊世焯倡導湖南民間刺繡,長期深入繡坊,繪製繡稿,還創造了多種針法,提高了湘繡藝術水平。這時,「湘繡」這樣一個專門稱謂也應運而生。
遠觀氣勢宏偉.近看出神入化
湘繡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為色彩鮮豔、形象生動逼真、構圖章法嚴謹、質感強烈。湘繡巧妙地將中國傳統的繪畫、書法、詩詞、金石等諸種藝術與刺繡融為一體,形成以中國畫為基礎,在刻意追求畫稿原貌的同時,進行藝術再創造。
湘繡「以針代筆」,「以線暈色」,巧妙地運用一百多種針法和數百種繡線,根據表現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紋理的不同要求,在上等絲綢、軟緞等真絲材料上充分發揮針法的表現力,細緻入微地刻畫出物象的內形外質,具有「遠觀氣勢宏偉,近看出神入化」和「繡花花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藝術效果和美譽。
湘繡傳統作品多為獅、虎、松、鶴等,特別是以繡虎獅形像見長。湘繡獅虎毛紋剛健直豎,眼球有神,幾可亂真。湘繡獨創的鬅毛針法,專門用來表現動物的毛髮,傳神逼真,令人嘆服。
以針為筆.以纖素為紙.以絲絨為色
湘繡配色善用深淺灰及黑白色,加上適當的明暗對比,增強了質感和立體感,結構上虛實結合,利用空白,突出主題,形成了湘繡水墨畫般的素雅品質。湘繡著色富於層次,繡工們「以針為筆,以纖素為紙,以絲絨為色」,大大發揮摻針摻色的作用,巧妙地以各種原色花線在質地上參互調合。同一色彩由深到淺或由淺到深的過渡,生動地體現出花鳥魚蟲、山水風景的色彩濃淡和明暗的變化。
湘繡針法多變,線色萬千,根據各種不同畫稿的題材,運用各種不同的針法,選配各種不同色階的繡線--絲線或絨線,憑藉針法的特殊表現力和繡線的光澤作用,使繡製出來的物象,不但保存著畫稿原有的筆墨神韻,而且通過刺繡工藝,增添了物象的真實性和立體感,起到了一般繪畫所不及的藝術效果,以致湘繡獨成一派。
據湖南近代著名社會史料彙集人徐崇之在《瀘瀆羈居記》所述,到清末「湘繡盛行,超越蘇繡,已不沿顧繡之名。法在改藍本、染色絲,非復故步矣」,成為飲譽世界的中國四大名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