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天涯遊蹤

組圖:候鳥天堂 以色列胡拉谷地

【大紀元2011年07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張雅云綜合報導)位於以色列北部的胡拉谷地(Hula Valley)是世界著名的候鳥遷徙中轉站之一,每年都有數億隻候鳥兩次途經此地。這裏曾經是面積達15000英畝的沼澤地!以色列建國初期,大興土木,將大面積的沼澤抽乾後,該地區的可居住面積和農田面積大大增加。在猶太國家基金(Jewish National Fund)的努力下,數百英畝濕地得以保留,建立起胡拉保護區(Hula Reserve) ,以保護當地的動植物資源。但是已無法挽回對生態的災難性破壞,大批濕地生物從此消失。

鳥瞰以色列胡拉谷地。(Chaver83/維基百科)

1990年代,由於連降暴雨,胡拉谷中的一個地區被淹。於是人們決定讓被淹沒的地區保持原狀,JNF組織對該保護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恢復性建設,利用降雨淹沒大片土地,使濕地面積恢復到1000多英畝。

10多年來,保護區生態不斷改善,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阿格蒙•哈胡拉(Agmon HaHula) 就成了每年春秋二季數以萬計由此經過的候鳥,和當地鳥兒的新家,也使其成為了深受以色列國內外鳥類愛好者歡迎的觀察點。

阿格蒙•哈胡拉設有步行道、觀察點和用於觀察候鳥的望遠鏡。遊客也可以選擇導遊服務,導遊會向您介紹胡拉谷中棲息的鳥類。來到胡拉谷的遊客可以欣賞到遷徙的候鳥和當地特有的動植物。遊客中心放映的電影和短片向遊客們介紹胡拉山谷50年前的情況。

谷中水源極其豐沛,既有恩•蒂娜(Ein Tina) 、雅克胡拉(Jakhula) 等泉眼,又有丹河(Dan) 、斯尼爾河(Snir) 、哈蒙河(Hermon) 及約旦河(Jordan) 等北方大河。因為該地區水量充足,地區內設有哈塔努爾(HaTanur) 、特拉•丹(Tel Dan) 和巴尼亞斯(Banias) 等多個自然保護區。胡爾沙特•塔爾(Hurshat Tal) 等國家公園也在其中。

目前,每年約有25萬遊客慕名來到胡拉谷地看鳥,在這裡遊客不但可以近距離接近候鳥,而且已經形成了鳥類學科的研究基地。來自世界各地的鳥類專家及愛好者聚集此地,以便觀察、研究和探討候鳥的活動習性以及與人類的關係。

由於候鳥往往會造成農業的損失,因此一些國家和地區還存在著農民濫捕殺候鳥的現象,特別是大雁這種大型候鳥,數量下降得很快。德國漢莎航空在過去10年中已經在以色列投入了10萬歐元,用於候鳥的衛星監測和研究。目的是合理地解決埃塞俄比亞農民與大雁之間發生的衝突,保護好雙方的利益。德國還將協助以色列鳥類研究中心;將土耳其到莫三比克這條世界最著名的候鳥遷徙線路,提請申報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的世界遺產。

2隻灰鶴飛越以色列胡拉谷地。(SVEN NACKSTRAND/AFP)

鵜鶘飛過以色列胡拉谷地的赫爾蒙山。

(SVEN NACKSTRAND/AFP)

以色列胡拉谷地灰鶴候鳥在天空飛翔。(MENAHEM KAHANA/AFP)

以色列胡拉谷地灰鶴候鳥在天空飛翔,姿態優美。(MENAHEM KAHANA/AFP)

黃昏,以色列胡拉谷地灰鶴候鳥在天空飛翔。(MENAHEM KAHANA/AFP)

以色列胡拉谷地成群的灰鶴飛起的壯觀景象。(MENAHEM KAHANA/AFP)

以色列胡拉保護區的小島嶼提供灰鶴築巢。(MENAHEM KAHANA/AFP)

以色列胡拉谷地成群的灰鶴飛起的壯觀景象。(MENAHEM KAHANA/AFP)

以色列胡拉保護區25,000隻灰鶴候鳥。(MENAHEM KAHANA/AFP )

以色列胡拉保護區的當地農民用玉米製造鳥飼料,餵食候鳥試圖阻止他們摧毀農作物。(MENAHEM KAHANA/AFP )

以色列胡拉谷地兩隻驢子和候鳥灰鶴。(MENAHEM KAHANA/AFP)

以色列胡拉保護區灰鶴在水中覓食。(MENAHEM KAHANA/AFP)

灰鶴候鳥在以色列胡拉保護區休息。(MENAHEM KAHANA/AFP )

日落時分,以色列胡拉谷地成群灰鶴在水中覓食。(MENAHEM KAHANA/AFP)

以色列胡拉保護區成群灰鶴候鳥在水中覓食。(MENAHEM KAHANA/AFP)

以色列胡拉保護區灰鶴候鳥在水中覓食。(MENAHEM KAHANA/AFP)

在以色列胡拉保護區覓食的鵜鶘。(GALI TIBBON/AFP)

以色列阿格蒙•哈胡拉保護區的候鳥灰鶴。(MENAHEM KAHANA/AFP)

候鳥灰鶴群棲息在以色列阿格蒙•哈胡拉保護區的湖面。(MENAHEM KAHANA/AFP)

在以色列胡拉保護區的灰鶴。( MENAHEM KAHANA/AFP ImageForum)

以色列阿格蒙•哈胡拉保護區的候鳥鵜鶘在湖面滑水。(MENAHEM KAHANA/AFP)

鵜鶘在以色列胡拉湖保護區覓食。(GALI TIBBON/A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