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7月23日訊】溫哥華濱臨太平洋,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該地區的早期移民主要來自於中國、日本和印度等亞洲地區,與加拿大其他城市相比,獨具東方的特色,經歷了百餘年的興衰,誰曾想溫哥華這個屢獲全球最宜居稱號的城市當年僅是一個小小的鋸木廠小鎮,即今天的煤氣鎮。
1791年,西班牙探險家Jose Maria Marvaez船長抵達溫哥華,經由當地土著的協助勾勒出當時溫哥華地區地形圖,1792年6月13日船長溫哥華(George Vancouver)率領英國船艦發現號,帶著厚禮經由布辣灣(Burrard Inlet)登陸,為紀念這位船長,1886年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總經理William Van Horne提議將該城命名為溫哥華。
煤氣鎮的演變
溫哥華早期以伐木和原住民漁業為主,橫跨加拿大的太平洋鐵路(Canadian Pacific Railway)的開通真正造就了日後溫哥華的繁盛。
喜士定木廠(Hastings Mill)於1867年在布辣內灣南岸開業,是現溫哥華所在的首座非原住民建築,來自英格蘭的戴頓(John Deighton)於同年在木廠外圍開設酒吧;隨後的數年間一個小社區圍繞著酒吧而成形,並以戴頓的綽號「Gassy Jack」命名為「Gassy’s Town」,後來簡稱「Gastown」。卑詩殖民地政府於1870年3月1日將該區正式劃為鎮址,並將之命名為「固蘭湖」(Granville),煤氣鎮於1873年僅有75名居民。位於甘比街夾水街的蒸汽鐘已成為當今該區的標誌。
1885年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首席測量師勾勒出溫哥華的地圖,起點始於Hamilton街和Hastings街的交界處,包括煤氣鎮在內的固蘭湖鎮址後於1886年4月6日正式設為溫哥華市。
出生於蘇格蘭的房地產商Malcolm Alexander MacLean於1886成為溫哥華第一任市長, 首次市議會的主要議題便是向當年的加拿大自治領政府申請租借400公頃的軍事保留地作公園之用,即今天的史丹利公園。
在1886年6月13日的一場大火中,以木質建築物為主的溫哥華幾乎被燒為灰燼,MacLean失去了他所有的家產,但第二天即搭起簡易帳篷召開市議會商討救援計畫,並從市中心新西敏調配食物派發給災民,僅4天的時間,一些新的建築就出現在街頭,隨後溫哥華成立了消防局,修建了先進的供水系統。
1886年7月4日,第一列太平洋鐵路公司的火車經過了5天19小時的行程抵達穆迪港,比時刻表的到達時間僅遲了1分鐘。1887年5月23日,第一列客運列車從蒙特利爾抵達溫哥華。
1886年7月26日,第一艘進港的貨船抵達溫哥華港,為當地的居民帶來中國的綠茶,當年的9月,首家銀行Bank of British Columbia正式營業。
1887年5月,溫哥華第一間酒店Hotel Vancouver開張; 8月,第一批居民使用了電燈;12月,第一間圖書館對公眾開放。
1923年溫哥華市購買了第一批公車,在Grandview Hwy運行;1939年5月26日,國王喬治五世和伊莉莎白皇后參加了獅門大橋的開通儀式,大橋當時的造價500萬元,車輛過橋費為25分。
早期Kitsilano社區
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C.P.R)於1910年開始在位於英吉利海灣的Kitsilano社區出售土地,令 該地區快速發展,溫哥華檔案館的創建人Major J.S. Matthews便是該社區最早的居民之一,1912年他在此建屋安家,當時的Maple Street馬車還不能通行,人們只能步行將傢俱從Cornwall街搬到Maple 街。今天的Kitsilano海灘已成為全球最著名的休閒渡假海灘之一,溫哥華亦發展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
早期工業區:耶魯鎮
太平洋鐵路於1880年代開通至卑詩省內陸的耶魯,並於當地設立維修工場和聘用大批工人。隨著鐵路於1887年 開通至溫哥華,太平洋鐵路公司亦將維修工場遷往福溪北岸,該帶也因此得了「耶魯鎮」之名,隨後的20年多座鋸木場和木瓦工場亦相繼在福溪北岸落成。市政府於 1920年代末制定首套城市發展大綱,並將耶魯鎮定為商業和輕工業之用,1986年世博會後該區已轉型為高密度住宅區,藝廊、零售商戶、餐廳和辦公室等設施亦陸續進駐該區。
由於現代交通工具的發展,現在太平洋鐵路已經停止了客運服務,而溫哥華港卻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發展成為加拿大最大的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