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7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陳瑋臻台灣台北報導)近期隨著基本工資調漲問題,「窮忙族」一詞常出現在民眾眼前,由於薪資成長跟不上經濟成長腳步,再加上日愈浮濫的非典工作人力運用,使得台灣勞動環境及工作貧窮問題不斷惡化,那些在努力工作,但收入低於台灣基本工資的窮忙族們,截至2010年為止,估計約有72.4萬人,較2006年估計的57.4萬增幅25.4%,為什麼窮忙族的比例大幅增加?學者們分別從社會救助法、緩漲的基本工資及政策面來分析工作貧窮族的成因。
台灣正面臨工作貧窮化的困境
1999年台灣平均薪資為新台幣40,842元,較2009年的42,176元,10年僅僅上升0.32%,而在2008年受全球金融風暴影響,導致該年平均薪資年增率為負1.56%,甚至2009年的平均薪資年增率更是出現負5.06%的新低。
文化大學勞工系副教授李健鴻表示, 2010年基本工資只緩漲3.47%,成為17,880元,調幅也僅是3年前的平均物價指數成長率,但在面對物價持續上升的情況下,基本工資調漲效果有限,再加上2009年12月台灣勞工的平均工時高達191.1小時,已經遠超過2007年12月的183.9小時。整體來看,2007年後台灣的勞工正面臨著平均工時延長、物價上升、平均薪資卻下降的工作貧窮化困境。
那麼工作貧窮化是怎麼形成的呢?主要可歸究於產業外移、後工業化社會的勞動市場新結構及勞動市場彈性化的興起。李健鴻分析,2000年1月時,台灣製造業的海外生產比重在2000年1月時僅12.28%,然而在2002年10月首次超過20%、2004年4月首次超過30%,而近期在2010年3月則超過50%,總計10年來,製造業的海外生產比重已經增加三倍,可見台灣整體製造業的產業外移趨勢嚴重。
另外,因勞動市場彈性化的興起,使得非典型工作者快速增加,並且面臨「就業不穩定」、「薪資所得不足」、「勞動保障有限」等各種勞動市場的高風險,李健鴻強調,因3項結構性因素促使台灣社會「工作貧窮化」形成,這也對於台灣社會發展造成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使得社會階級間不平等的分配矛盾擴大。
社會救助法 幫不了窮忙族
究竟什麼樣的族群容易成為窮忙族呢?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指出,低薪工人、低技術工人、不穩定就業的年輕人與中高齡勞工及部分工時工作的單親家長,都是工作貧窮的高風險人口,雖然部分弱勢者能得到社會救助法的幫助,但他仍表示,以台灣現有的社會救助法是無法幫助消滅工作貧窮族的。
林萬億表示,剛上路的社會救助法雖然號稱將增加59萬人受惠,但事實上,很多新增的人原本就是中低收入戶,雖然過去補助辦法並未出現在法條中,但實際上早已領有補助,然而大部分工作貧窮族群則被排除在社會救助法外,雖然大多數工作貧窮家戶屬近貧戶,但倘若工作貧窮族並非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就很難獲得社會保障,再加上工作貧窮人口缺乏就業輔導的協助,因此,要依賴社會救助來解決工作貧窮的機率不高,能做的也有限。◇
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工作貧窮人口的就業與家庭問題 |
1 無尊嚴的勞動 |
2 經濟、生涯的被剝奪 |
3 惡劣的工作環境 |
4 缺乏學習新技術的機會 |
5 缺乏社會保險給付的保障 |
6 經濟能力不足以改善家庭生活 |
7 長年靠借貸以維持基本生計而淪為卡債族 |
8 家庭關係疏離 |
9 社會關係網絡萎縮 |
10 瀕臨飢餓邊緣而賣淫、偷、搶或兒童虐待 |
11 教育、社會與健康的投資不足,兒童陷入世代貧窮循環。 |
資料:台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林萬億教授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