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林:再看日本強震對台灣經濟的衝擊
【大紀元2011年06月07日訊】2011年3月11日,日本遭逢九級強震、引發大海嘯,以及難以明瞭的核能危機。震災除造成重大死傷與財務損失外,也使汽車及電子等多項產業的元氣大傷。根據日本政府的官方統計,這場堪稱是有史以來世界第四大的強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5兆日圓(約合新台幣9兆元),相當於台灣5年多的全國總預算金額。
普遍的共識是,台灣與日本經貿往來一向密切,很自然也受到日本震災波及,由於日本在全球產業鏈佔有重要地位,部分廠商難免陷入斷料危機。根據「1111人力銀行」調查,近兩成二的台灣企業表示,在營運上確實受到負面影響,其中以資訊科技業、民生服務業、貿易流通業等首當其衝。由於台灣資訊科技產業有許多上游原材料和零組件的供應源頭是日本,因此日本相關工廠因地震受損停產,連帶台灣廠商出貨也受到影響;而日本產品有受輻射污染之虞,不少日本訂單臨時喊卡,進出口貿易商業績亦大受影響。
日本震災突顯台灣產業基礎的脆弱
強震使日本經濟受到重創,也曾使全球金融市場動盪,主要股市一度重挫,但大多數很快地反彈,由各國股市的反彈情況,慢慢突顯其產業結構的問題所在。德、瑞股市不振,乃是因為兩國保險業者承攬很多日本的再保業務,損失慘重,金融市場自然受到不小的衝擊。而美國產業則以創新、高附加價值為主,故較少受到日本之牽連,甚至可能因災難之重建而帶來龐大商機。
俗話說:非常的破壞,非常的建設。自然災害帶來大破壞,卻也帶來重建的商機。日本是全球科技重鎮,其石化、電子、汽車產業在震災中受創甚鉅,因此具有龐大的重建與轉單商機。眾所周知,日本是很多產業的關鍵原材料與零組件之主要供應國,譬如異方性導電膠、矽晶圓、BT樹脂、壓延銅箔、工具機控制器等,日本是全球主要的供應來源。這些原材料、零組件在比例上或許微不足道,卻不可或缺,少了這可能只是千分之一比例的物件,產品就無法生產出來。例如缺乏BT樹脂,智慧型手機的生產可能就會中斷,而LCD驅動IC貼合的異方性導電膠(ACF)一旦斷料,面板業恐亦陷入停工的命運。台灣的工具機關鍵零組件的控制器,有 8成以上仰賴日本進口,如果控制器無法供貨,後果不堪設想。所以,這次日本震災對台灣而言,轉單效應微乎其微,反而台灣2兆雙星產業中的半導體、面板,以及發光二極體、印刷電路板、工具機、汽車等八大重要產業,都深受打擊。
對照台灣的競爭對手韓國,其產業發展,著重在發展完整的供應鏈與創立品牌,日本受創,正是韓國相關產業趁勢壯大的好時機。反觀台灣,在科技產業上始終停留在代工的角色,當成本上升時,並未致力於轉型、創造品牌與附加價值,反而逃避挑戰,把工廠轉移到成本低廉的中國,故而無法改變在整個產業供應鏈中居於次要、受制於人的角色。
由這次日本強震,讓我們深深感受到,台灣與日本不是競爭關係,而是彼此共存共榮,日本受害,台灣也連帶遭殃,依存度愈高,受害愈大。這也讓我們更體認到「不要將全部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的真義。所以,不但要檢討當今台灣依賴日本的課題,更要審慎檢視台灣產業、甚至整體經濟過分依賴對岸中國的現實,趕緊將只想靠著中國的低廉成本,和虛幻廣大市場的想法和政策調整過來,朝厚植台灣的產業基礎的正途邁進才是!
日本天災對台灣產業、進而對整體經濟的影響只是局部,而且應是短暫的,何況「非常的破壞、非常的建設」,隨即展開的日本災後重建,其強大力道反會產生正面影響呢!真正對台灣經濟將產生「長期性」負面衝擊的是福島核災。
首先,沈寂多年的「核四建廠」議題,在日本福島核災危機出現下,在台灣再度成為熱烈攻防。大致而言,還是呈現朝野對峙、官民不同調局面。
核四建廠與否,在台灣已爭議31個年頭,歷經停建、續建、再度停建、再次續建的擁核、反核兩極交鋒。其中夾雜政治、經濟、環保、利益糾葛等諸多面向。就核四廠的總投資金額言,從最初預估的1,079.71億餘元,隨著各項計畫的修正及相關變數的影響,如今已攀升至2,736.55億元,已是原始計畫金額的 2.5倍,而其商轉時程,從原訂2000年經數度展延到2012年,如今不但很可能會再延,而且說不定會停建。
核災成本難計量、非核家園受青睞
核四果若停建,除了近三千億元的投資將泡湯之外,對於能源供應將產生何等重大影響也是大關鍵課題,油電價格會不會大幅上揚,甚至於缺電、停電、能源不足等等關係民生問題會不會層出不窮?而產業停滯、經濟成長倒退、失業遍野、生活水準急速下滑會不會緊隨而來?也備受關切。即便能夠尋得替代能源,高成本和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台灣人民是否負擔得起都是問號。
就是基於這些經濟生活面的考量,政府和擁核者才認為核四停建成本太高而反對停建。不過,這次日本福島核電廠不敵巨震海嘯,暴露出科技無法克服核災,全球於是重新檢視核電廠安全,重新檢討核能發電政策。實情是,若將安全問題含括進來,核能發電是否真便宜更是一個大問號。
即便能將核電廠進一步補強,以致可以耐得住這次日本規模九級巨震、浪高逾20公尺的大海嘯,並且加強核電廠防輻射外洩設備、擴大疏散範圍、廣設偵測站、逃難庇護所等,核電成本也勢必大增。萬一核電廠不敵巨災,仍發生輻射外洩,處理核災的內外部成本,以及民眾無時無刻處於恐慌和人命損失的成本之加總,恐怕遠大於核四停建所損失的成本,何況核廢料處理及長期未可知的後遺症,愈來愈棘手!
因此,不只「核四停建」呼聲震天,核能完全消失的「非核家園」再度得到廣泛認同,替代能源的尋找固然轉趨積極,對於環保的要求也升溫,國光石化廠的興建受到激烈抗爭,終而停建,正是印證!甚至於「返璞歸真」的簡樸生活,也逐漸受到青睞了!
說到底,這次日本的巨震海嘯再次震出人類的發展困境,也點化世人「發展有其限度」的真理。畢竟「有得必有失」,現今人類普遍追求的無止境經濟成長,所需支付的代價在事前被高度低估,再不約束慾望,不只「永續發展」將成空,走向自我毀滅也不是危言聳聽!而風險高不可測的核電發展是不是可以免了呢?那麼,「核四」該不該停建呢?抑制物慾、提升精神生活不是人類應選擇的嗎?◇
本文轉自226期【新紀元週刊】「自由評論」欄目
//mag.tvsmo.com/b5/228/94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