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文化漫談

大德文宣--說孔子(上)

孔子(前551~前479年)春秋時期的魯國人。孔子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縱觀孔子的一生,充滿了苦難與心酸。但無論如何,他都堅持把做人與治國的道理告訴世人,實難能可貴。當我們研究孔子的傳說與史料,可曾想過孔子的「君子」和「仁愛」精神究竟出自何處?孔子向老子問禮之前,他為什麼想到要從事歸正「禮」、「樂」的宏偉志向?

這就要從孔子八歲那年一段鮮為人知的奇遇說起:

童年奇遇

雖然小仲尼家境貧寒,但他很有志氣,母親從小就告誡他要懂禮儀、持操守。按說,他母親當年不到二十歲嫁給他年老的父親,由於不是正室,再加上大夫人專橫無比,讓他和母親很受氣。

後來父親去世,那年他才三歲。由於目睹世上太多的悲苦,使他早早懂得「仁愛」是世人最需要的;「節操」是世人所必須遵守的。如果沒有仁愛、節操,那世人會遭遇更多的不幸。

所以,小仲尼從小做事就是有模有樣,且非常勤奮好學。八歲那年,母親平日以手工維持生計,一個雨後的秋夜,母親要他把做好的成品送回東家,同時把工錢捎回來。

他路過一戶人家,從院子裏傳來一陣朗朗書聲。他坐在那裏淨心傾聽,後來還是母親出來找他,才不情願的回家。一連三日都是如此,母親很納悶,以前這裏從沒有這戶人家,也沒有這所宅院,怎麼「憑空」出現這所宅院呢?

第四日,小仲尼又去聽人家讀書了,不知怎地,看似一面牆忽然出現一扇月亮門,門開了,從裏面走出一個約三十歲左右書生模樣的人。看到小仲尼,書生說:「來此三日,不知你有何感受?」小仲尼覺得有點蹊蹺,他還來不及細想,就說:「我想多研習禮樂方面,以便讓更多的世人都能遵從,讓國家成為君子之國。」

那人撫掌大笑說:「小小年歲,志之高遠,可佩,甚敬!不知汝覺怎樣方可成為『君子之國』乎?」「博聞、問禮,願先生賜教!」小仲尼倒身下拜。

那人將小仲尼扶起來,拉著他走到屋內。小仲尼一看頓時驚呆了,不是屋內有什麼稀罕之物,而是一眼望去,那牆上有很多「壁畫」。想看才能看得見,平時沒有,而且一般人根本看不到。那位書生模樣的人,逐一給小仲尼講解禮儀的重要,操守的可貴,並交待他將來不但要將這些言傳於人,更要身教於人。

經過約三年的時間,那位書生把應該教給孔子的東西都逐一教給他了。

最後,那位書生告訴他,自己是天上掌管人間道德與法度的天官,奉天命下來在禮崩樂壞的時代找到你,教給你如何恢復禮樂的方法,是你終身所要研習的,並給後世留下萬古長青的東西。

你快成年時,就會遇到一位史官,去向他問禮,對你完成使命會更有好處。你將用自身品格來詮釋君子的內涵,以你一生的實踐來詮釋「道」的重要內涵(所以後來孔子曾經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語出《論語.里仁第四》)。我得回去復命了。

話才說完,只見「書生」把袍袖一揮,什麼房屋和裏面「壁畫」之類的頓時消失無蹤。小仲尼此刻跪在地上,哭著說:「將來我如遇不測該何如?」「堅持操守,自有天助!」只聽書生朗聲地說。

當時,因為人們的道德標準很高,而在此高道德標準下,有人會多少有點特殊的本事,孔子也不例外。無論那位「書生」老師,還是後來向老子問禮,其實他們都給孔子開發了一些功能。所以,孔子才能對君子和操守那麼堅守,不管再困難的情況下都不改那種氣節。這不能不說是那位「書生」和老子的功勞。

以下就從人生經歷、貢獻、品格與謙卑等四方面,來細述孔子的一生和他給予我們的精神財富。

漂泊一生

孔子早年喪父,雖家境清苦,十五歲即「志於學」。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孔子善於取法他人,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讚他「博學」。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當時魯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而季氏又受制於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被魯任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歲,後再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寇。定公十年(前500年),齊魯夾谷之會,魯由孔子擔任儐相,孔子認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早有防範,使齊君預謀劫持魯君未能得逞,並歸還侵奪的土地,以此來向魯國道歉並悔過。

不久,孔子因「墮三都」之事被魯國貴族迫害,無奈只得離開魯國,是年魯定公十三年。自此,孔子帶領顏回、子路、子貢等十餘弟子,開始周遊列國,先後到過衛、陳、蔡、楚、宋等國,宣揚自己的政治理念,盼能解決時弊,但都不得要領。

周遊列國期間,據《史記》記載,因楚昭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圍孔子,致使絕糧七日。解圍後孔子至楚,孔子雖受「養賢」之禮遇,但仍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孔子遂歸魯,時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