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萃取京劇精華 楊世彭演繹莎劇壯闊

文/黃采文 攝影/ 丹尼爾
font print 人氣: 41
【字號】    
   標籤: tags: ,

小時候,家裡後院搭起的戲台,是他夢想的天地;長大後,他的戲台搭在國際上,導演過七十齣戲,製作過近四十齣莎士比亞戲劇,楊世彭在壯闊的舞台天空裡,萃取中國京劇的細膩與精華,演繹西方古典戲劇的壯闊。

5月5日下午,果陀劇場舞台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正在台北國家戲劇院為當晚起四天五場的演出進行最後的綵排。舞台導演楊世彭一如以往,西裝筆挺,舉止從容,散發一股貴族般的氣度,也猶似一名王者,引導屬於他的舞台世界裡的子民揮灑生命色彩。舞台上,楊世彭運用中國戲曲中「一桌二椅」的簡單道具,加上時而變化的燈光及幻燈投影,手法簡約而寫意。演員僅有兩人:台灣國家文藝獎得主金士傑及影視名演員卜學亮。

這齣自始至終僅有兩名演員的舞台劇,從今年2月在台灣首演以來,這是第三次加演,共近三十場次。3日晚間,國家劇院的五場門票剩餘不到三十張,4日晚間,五場門票銷售一空。楊世彭說:「這倒是在我意料之外,當初我在美國看到這齣戲的時候,我說:『唉呀,這麼動人,我應該製作成華語版本來公演。』」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是一齣探討生命、談論死亡但卻充滿幽默與風趣的現代劇,改編自同名的暢銷書,由 Jeffrey Hatcher and Mitch Albom 編劇,楊世彭中譯執導。楊世彭說,這齣戲讓他想起已故的父親,和父子間該有而從未有過的交心之談,不禁淒然落淚。「這齣戲既然能夠如此觸動我心,我相信也能感動華人世界的觀眾。」而台灣觀眾果然以感動作為回報:「我看觀眾在劇場裡靜靜地聽、默默地感受,聽到有趣的台詞,他們在下面笑,動人的地方、悲滄的地方,他們在下面哭……演員謝幕時他們熱烈鼓掌大聲叫好,讓我看了也很高興。」

這齣戲在楊世彭導演生涯中,可算是規模最小的了。他執導過中外名劇及原創劇近七十齣,其中一半在美國以英語演出;他也負責製作過近四十齣大型莎劇,有十六齣由他自導,包括六齣由他親譯。「我導的戲都是規模很大的,從沒導過一齣僅有兩人的戲。但是,那也是很好的經驗呢!」

系出名門結戲緣

舞台下,楊世彭面容祥和,舉止、談話彬彬有禮,學者風範盡顯。舞台上,楊世彭自信而神采飛揚,用不盡的精力,讓他始終不斷地力求最完美的演出。這就是楊世彭,一位情感充沛、觀察細膩的戲劇藝術家。雖然走上戲劇生涯,楊世彭形容當初的開端卻是「無心插柳」,雖說如此,命運之神卻也早在他幼年時早已開始鋪墊這條漫長之路……

出生江蘇無錫,父母系出名門。外祖母是李鴻章的小女兒,張愛玲是他的表姊,祖父更是城中望族及工業家,生活非常富裕。父母親都是京劇票友,父親唱程派青衣,母親唱馬派老生。楊世彭目視遠方,遙想起五歲時坐在母親的床榻,「媽媽坐在床邊跟我削一個蘋果,教我唱《四郎探母》,『楊延輝坐宮院自思自嘆』這是第一句,媽媽教我兩遍,我馬上就唱出來了,她給了我一片蘋果……」蘋果一片接一片,楊世彭一句接一句地唱。楊世彭手中猶如握了一個蘋果,削了一片,遞了出去,眼神是陶醉,嘴角掛著滿足,這時的他不再是叱吒國際的舞台導演,而是一個緬懷母愛的孩童。

楊世彭也回憶起當時家中富裕的景象,任職無錫縣長的伯父生日時,後院裡搭起戲台擺上酒席,楊世彭的姊姊在那場合彩串《女起解》,讓他好生羨慕姊姊有機會登台。


楊世彭夫婦與崑曲名旦王英姿合影,演出劇目為《長生殿 小宴》。(楊世彭提供)

1948年春,一家移居台北,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程硯秋的琴師周長華,每週兩晚到楊世彭家中說戲並教其父親拉胡琴,十三、四歲的他因此也學會不少程派青衣的唱腔。後因父親投資失敗,這段「好景」也匆匆結束了。

再續「戲緣」,是楊世彭念了台灣大學外文系以後。大學時期他進入了國劇社,血液裡「戲胞」澎湃流動,擔任社團社長,拜在姜派名師賈雲樵門下,也由老生改唱小生,《黃鶴樓》裡風流倜儻的儒將周瑜,《金玉奴》裡嫌貧愛富的狀元莫稽,《奇雙會》裡新婚燕爾的官生趙寵,《白門樓》裡戰敗被擒的呂布,都是他擅長的角色。

上天排定的戲劇路

大學生活讓他重溫「戲」夢,但規劃前程,楊世彭可是懷抱「教育家之夢」。畢業前夕已申請到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的教育系,他計畫留美回台後,興建一所貴族學校,「我想唸完教育系,回台灣辦像再興小學(註:台北知名的貴族小學)一樣,非常好而又能讓我賺錢的學校,這是我的志願。」

沒想到大四時一個清晰而具體的念頭突然飛至,選修了一門高難度的課程「論文寫作」,改變了楊世彭今後的人生。「那時我就說,我要寫「The Technique of Chinese Opera」,《京劇的技藝》。」

當時台大外文系系主任、名教授英千里曾見楊世彭演出京劇,對他頗有好感,自己又是戲迷,於是主動擔任指導教授,「他是那麼忙的人,居然主動擔任我的論文導師,所以我下了很大功夫。」圖文並茂的精彩論文後來輾轉傳至夏威夷大學戲劇系教授手上,楊世彭因此得到該校戲劇系藝術碩士入學資格,並得到「海外運作全額獎學金」(Overseas Operations Fellowship)兩千一百美元。

「運氣既然那麼好,那我就念戲劇吧!」「夏威夷多麼漂亮的地方!我到那裡去念個兩年,一年也可以,就可以轉學了,我是這樣打算的。」走上命運之神的安排,當時的楊世彭卻也毫無所知。

「結果一讀,真心喜歡!第二年獎學金又來了,要不要念下去?當然念下去啦!」講到這兒,雙手一拍,兩手再一攤,楊世彭臣服又帶無辜的神情,好似被戲劇的魅力俘虜了。

中國傳統京劇細膩而精粹,為楊世彭打下良好的戲劇基礎,再加上他過人的付出與努力,1962年楊世彭以他華裔學生的身份拿到執導當年夏威夷州戲劇比賽劇本第一名作品的資格,登上大學劇場主劇季,作公開售票演出。

隔年,楊世彭導演英文京劇《金玉奴》作為藝術碩士論文,也在大學的主劇場公開賣票演出,票房爆滿,並到四個外島巡演,當時,是夏威夷大學戲劇系的首例。而還沒畢業的他就獲得「福特基金會全額獎學金」,至威斯康辛大學跟隨東方戲劇泰斗A. C. Scott教授繼續攻讀博士。

「博士論文剛剛寫好,馬上得到一個很好的工作,要不要去教戲劇、做導演?當然把這條路走下去啦。」楊世彭從威斯康辛大學戲劇系畢業後,獲得四個大學的聘約,最後選擇科羅拉多大學戲劇系任教。而這時的他也沒想到,選擇到科羅拉多教學將會讓他的戲劇路引上高峰,因為那兒有更大、更廣闊的舞台正等候他——科州莎翁戲劇節。「這並不是我設計好的一條路,而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一步一步的,好像上天給你安排好,而你不能拒絕的,我就走上這條路了。」

成功挑戰高難度劇作

當年美國約有六百個戲劇科系,只有三十多個設有博士班,科羅拉多大學便是其中之一,頗具名望。1967年8月楊世彭從威斯康辛開著車子,載著妻子及三歲的女兒,車後拖著一個小拖車,裝著收藏的書籍與家當,到千里外的科羅拉多大學擔任戲劇系的助理教授,等待他的是三門課的教學,以及執導劇季的第一齣戲。

一年半後,到科大執導的第三齣戲,楊世彭選擇了德國知名劇作家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高加索灰闌記》,這是一齣高難度的劇作,全劇九十多個角色,「布萊希特的史詩劇場是很難處理的,這是一個大戲啊!誰都不敢動,因為太大太難了!」但楊世彭明白在要西方世界裡受到尊重與重用,他必須加倍付出。

血液裡有股甘願冒險、勇往直前的傻勁,看似任性,也有點不服輸,但更多的是自信。「我做到了!這齣戲演出反應非常好。」系裡一位眼高於頂、自命不凡的副教授,看完這齣戲後,在校園裡當著學生的面對著楊世彭單膝而跪以表敬意。

這位年輕的中國導演就這樣令人刮目相看,學生競相選修楊世彭的課,請他指導論文。三年後升任副教授,再四年後升任正教授,這時楊世彭還不到四十歲。如此快速的陞遷,不僅在華人圈裡是異數,在他美國的同事間也無人超越。他在科大執教了廿三年才提早榮退。

期間他譯導的英文京劇《烏龍院》曾獲1972年美國大專劇賽首獎,在華府甘迺迪演藝中心公演,並由PBS公營電視網全美聯播兩次。看似順利的歷程,楊世彭不僅抓住了機會,也在競爭劇烈的戲劇領域裡賣力的付出,「美國戲劇圈子非常競爭,假使要成功,你做的任何一樣東西,不管是小還是大,你都要把它當作百老匯首演那麼樣的注重。這可能是我做事的一個原則,就是盡我的能力,要做得盡善盡美。」帶著細膩而銳利的眼光,慢條斯理的談話中,楊世彭有著百分百的權威,讓人不容置疑。

東西方戲劇功底紮實

盡善盡美的心態,讓他在1973年,在科羅拉多莎士比亞戲劇節執導莎翁劇作《第十二夜》,演出不僅締造了到目前為止最高的上座紀錄——103%,也讓他得到後續執導莎劇的機會,更讓他在1976年就開始執掌科州莎翁戲劇節,擔任藝術及行政總監。

上任第一年,楊世彭把前一年58%的上座率,提高到97%左右。執掌十年期間,楊世彭將科州莎翁戲劇節的預算增加了七、八倍,並大大地提高了演出水準及上座率。「他有中國戲劇的底子,他又很幸運地踩進西方古典戲劇的領域,可以說到現在為止,他是極少數具有東方跟西方完全很紮實戲劇底子的中國人。」楊世彭的妻子韓惟全如此說道。

執導莎劇的成就,並沒有絲毫消減楊世彭對京劇與崑曲的熱愛,導戲、教學之餘,他也上陣「票戲」, 1981年秋還拜大陸京崑泰斗俞振飛為師。

1982年,美國美國歷史最悠久的莎翁戲劇節「聖地牙哥莎翁戲劇節」的行政總監,曾觀賞楊世彭導演莎劇《愛的徒勞》(Love’s Labour’s Lost),看完後他說:「我們劇團正在演這齣戲,我看來看去看不懂,可是我看你的戲,我卻一清二楚,你的戲遠比我們的好。」

「戲劇到最後的話,就像人性最後,是一樣的對不對?」韓惟全形容丈夫深切瞭解西方與東方戲劇的精髓,更懂得如何淬鍊:「戲劇要表達給觀眾的,這裡面有技巧,世彭瞭解東方戲劇的技藝,也吃透了西方戲劇,所以他這個腦子兩邊正好結合……」不僅如此,楊世彭也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經常帶夫人到百老匯及倫敦西區看戲。觀賞的戲劇不下千齣,其中莎劇大約觀賞了約三百五十齣,還遠至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優秀的職業劇團英國皇家莎翁劇團觀賞了近八十齣。韓惟全說:「他前台看戲不算,還到後台看,跟一流職業劇團的導演及設計師交流。」

1987年慶祝科州莎翁戲劇節三十週年,楊世彭邀請到擁有英國皇家莎翁劇團廿八年資歷的名演員東尼.邱區(Tony Church)主演《威尼斯商人》裡的猶太人夏洛克。該劇十四場公演不僅場場爆滿,劇終謝幕時,全場觀眾起立鼓掌,美國權威莎學季刊《Shakespeare Quarterly》的劇評讚譽有加。

戲劇生涯退而不休

「我導過大概七十齣戲吧!各種類型都有,題材都不同,在導演過程中,等於跟這些人物相處,掌握這些題材,對人生多少有些影響。」戲台下,楊世彭多了份感性與學者氣度。他說,西方戲劇最始於希臘戲劇,「希臘悲劇嚴肅的社會意義,對一般的市民說來,對他們的心身,在觀劇的過程中都有一種『洗淨』的作用。」他自認執導的每齣戲並非都有如此深遠的意義,但他認為:「這是藝術生活的一部分,現代的公民除了進博物館、去公園、去電影院消遣,也應該聽音樂、看戲劇、看舞蹈,這是現代公民生活的一部分。假使你不去看戲,你會錯失一個相當有意義的文化活動。」

目前退休,定居拉斯維加斯的楊世彭沒有停止他的戲劇生涯,仍然到世界各地觀賞名劇聆聽音樂,偶爾也應邀導戲。2011年5月4日晚間十點多,楊世彭在台北國家劇院裡忙碌著,儘管《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已經在台灣演出了二十多場,但他仍然要求舞台燈光作某些細微的調整。

果陀劇團一位工作人員私下表示,楊世彭導戲時,說話慢條斯理但表達清晰。高齡七十五歲的他,台下像一位慈祥的爺爺,但工作起來精力十足,「他看起來好像一般四、五十歲的導演在工作,比如說昨天好像從早到晚忙到十點半左右,但他還是精神奕奕。」。


舞台楊世彭以自身為例,期勉年輕人敢於逐夢,莫被現實功利主義束縛了自己的天分。(攝影: 丹尼爾 / 新紀元)

1961年楊世彭自台大畢業負笈美國,走上不被看好的戲劇路。2010年11月,楊世彭獲頒台大「傑出校友」的榮銜,他在校慶典禮上勉勵新一代學弟妹不要被社會的功利價值束縛了自己的天分,「假使你們在戲劇方面有特長有天分,趁你們年輕的時候衝一下吧,不要到年老了後悔。就瞧瞧我這個人吧,至少一生沒餓飯,還過得相當不錯呢。」指著自己,楊世彭幽默地說道。◇
 
楊世彭小檔案


舞台導演楊世彭在莎士比亞故居前。(楊世彭提供)


楊世彭是首位在西方世界長期主掌職業莎翁劇團的亞裔人士,他執掌科州莎翁戲劇節前後十年,讓原本僅在美國知名的戲劇節成為世界聞名,楊世彭也因此在美國與英國聲譽卓著,極受尊重。

而自1978年起他即應邀擔任英國國際莎學會議(International Shakespeare Conference, Stratford-upon-Avon)永久會員,這個深具國際聲望學術團體會員不到四百名,楊世彭是目前為止首位的華裔永久會員。

1990年楊世彭自科大提早退休後,便轉任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台灣知名舞台劇導演賴聲川曾推崇楊世彭,「在整個華人世界中,我認為沒有一個劇團的組織可以超過香港話劇團。就算裡面的組員更換,組織之完善,仍然可以讓劇團每年至少做出六到八檔戲,而且所有人的潛力都能發揮到極致。這一點一滴,當然是世彭一手創造出來的。」

前後執掌香港話劇團十三年,1998年在香港舉行的第二屆華文戲劇節亦由他執導的《德齡與慈禧》揭幕,該劇並獲香港劇協六大獎項,包括「最佳演出」及「最佳導演」獎。2001年楊世彭自香港話劇團榮休。

爾後,他曾擔任北京中央戲劇學院名譽客座教授、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姚一葦劇場美學講座教授」、國立台灣大學客座講座教授。他是香港政府「銅紫荊星章」得主,也曾擔任台灣國家劇院音樂廳總顧問。
 
--轉載自《新紀元》周刊227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辛菲採訪報導)神韻紐約藝術團在美國林肯中心大衛寇克劇院的十場盛大演出,將神韻藝術團全球巡迴演出推向新的高潮,演出已經落幕,然而神韻的美好仍在人們心中迴盪,並在社會上口耳相傳。
  • (大紀元記者陳文敏台灣苗栗報導)國內最知名的大提琴家張正傑,將於12日(週六)晚間7時30分在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中正堂舉行大提琴獨奏會,演出內容精彩豐富,活動採自由入場,縣府誠摯邀請苗栗鄉親前來聆賞,領略現場演奏的魅力。
  • 在美國成名的大提琴演奏家倪海葉是在1991年於紐約林肯中心愛麗絲塔莉廳(Lincoln Center's Alice Tully Hall)的處女秀上嶄露頭角。她是著名的瑙姆堡國際大提琴比賽(Naumburg International Cello Competition)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一等獎獲得者。她協奏曲生涯的一個巔峰是在美國十四個城市的巡迴演出,並由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星期日早晨》(CBS Sunday Morning)電視節目跟蹤報導。4歲開始隨著音樂家母親學習小提琴迄今,熱愛古典音樂的倪海葉從未放鬆每天的練習。音樂讓她每天24小時,一周7天都保持振奮;音樂讓她整年忙碌,每週演奏4場音樂會,每年有一百多場,另有歐洲巡演和個人演出。「演出很多,但我很享受!」
  • 雲門舞集八里排練場大火後的新家「雲門淡水園區」今天舉行開工動土典禮,由於是國內首例文藝團體促參案,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表示,將把雲門園區打造成台灣驕傲的新亮點。
  • 5月14日週六下午,在長島倫敦珠寶(London Jewelers)旗艦店召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品味中國文化」活動,倫敦珠寶家族第二代繼承人坎蒂‧德爾(Candy Udell)和丈夫馬克‧德爾(Mark Udell)在現場參與了活動。
  • 談到一雙兒女如何在藝術家父母的光芒下成長時,吳興國首度透露,原本對京劇極有興趣的兒子,卻在觀看他完美演出《陸文龍》之後決定放棄。
  • 《神曲》更重要的精神價值,在於為俗世的芸芸眾生指出生命的最終目的,和一條淨化之路。詩中但丁以第一人稱敘述在西元1300年春天幻遊三界的神奇經歷,他融合了古代傳說、歷史、神學、詩歌中所暗示的關於來世的一切,構成了這部空前的著作。
  • 自2008年12月19日開始,神韻藝術團以其精美絕倫的舞台藝術、上下五千年中華神傳文化精粹的藝術內涵、普世的傳統價值,震撼了全球近百個城市的中西觀眾。在神韻全球巡迴演出中,不僅吸引了世界各國眾多政要、藝術界名家、金融界人士前來觀賞,更令身處海外的華人為中華神傳文化的弘揚感到無比自豪和愉悅。
  • 大紀元記者袁麗澳洲悉尼報導)第58屆悉尼國際電影節於2011年6月8日正式開幕。這項被譽為世界上時間最長、南半球最大的電影節吸引了眾多影藝界人士的關注。8日晚,在悉尼市中心最繁華地區的州立大劇院(State Theatre)舉行了開幕儀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