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音樂教育

台灣天才少女鋼琴家和她「愛做夢」的媽媽

【大紀元2011年05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李詹妮費城採訪報導)今年4月在荷蘭烏德勒支市舉辦的第9屆弗朗茨‧李斯特國際鋼琴大賽上,來自台灣的17歲華裔天才少女陳延瑜(Jenny Chen)以最小參賽年齡榮獲評委特別獎—「Incentive Prize」。

17歲陳延瑜與荷蘭李斯特國際大賽參賽者29歲的Hando Nahkur比手的大小(呂依潔提供)

與同齡人相比,17歲的陳延瑜有著不同凡響的成長經歷。5歲開始由媽媽呂依潔女士啟蒙學習音樂;8歲到台北古亭國小音樂班就讀;並獲現任台北師範大學系主任林明慧教授親自指導;10歲通過世界最著名音樂學院之一的費城科蒂斯(Curtis)音樂學院考試並獲全額獎學金,11歲赴美深造,成為當年科蒂斯全校年齡最小的學生;12歲於台北國家演奏廳舉辦鋼琴獨奏會並獲得美國費城管絃樂團「Greenfield Competition」金獎,同年她演奏的海頓C大調鋼琴奏鳴曲還被科蒂斯音樂學院推薦給費城電視台播放;13歲受邀與美國費城管絃樂團合作演出貝多芬鋼琴協奏曲;14歲在容納2,000名觀眾的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辦鋼琴獨奏會;15歲榮獲美國「明日之星」協奏曲比賽金獎,同年獲費城管絃樂團邀請邀請、在費城著名的奇摩藝術中心(Kimmel Center)演出「莫札特協奏曲」;16歲獲「American Protégé International Piano and Strings Competition」金獎,並於卡內基音樂廳參與演出;同年榮獲的獎項還包括:第5屆紐約國際大賽銀獎;第12屆美國伊士曼青年藝術家國際鋼琴大賽銀獎,與Rochester Philharmonic Orchestra合作演出舒曼協奏曲,受邀與哈里斯堡交響樂團演出兩場「拉威爾協奏曲」。由於出眾的琴藝,陳延瑜今年年初還特別獲得賓州州長湯姆‧科貝特夫婦的邀請,在家庭音樂會上表演鋼琴獨奏。

延瑜就讀科蒂斯音樂學院期間陳媽媽一直陪伴身旁(呂依潔提供)

延瑜就讀科蒂斯音樂學院期間陳媽媽一直陪伴身旁(呂依潔提供)

對於女兒的培養,陳媽媽——呂依潔女士笑稱自己是個「愛做夢」的媽媽,但做的夢比較務實和順其自然,不是「白日夢」。起初她和先生並未想到女兒將來會學鋼琴專業。因為是鋼琴老師的緣故,自然想讓自己的女兒學學琴。剛開始,因為陳媽媽自己工作很忙,就請別的鋼琴老師教延瑜學琴,延瑜當時年齡尚小,有著孩童的玩性,彈琴不專心還被老師怒罵「音樂白癡」,這一度讓陳媽媽感到有些沮喪,後來她發現還不都是孩子的問題,對於兒童的音樂啟蒙教育,陳媽媽現在已比較有自己的心得,她說,小孩子往往在彈琴時坐不住,精神不集中,這時再讓她硬背琴譜,會讓她感到很枯燥,我後來自己教女兒時,都是用畫圖的方法,如教「Do」這個音符,我就畫個「小蝌蚪」,告訴她「Do」就是「小蝌蚪」,住在一樓而且還有「陽台」;「Re」呢,就住在它樓上,但是沒有「陽台」,所以是間音符;「Mi」呢,我就畫個小貓咪告訴她……。

延瑜九歲時舉辦獨奏會, 同年與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演出莫札特協奏曲(呂依潔提供)

陳媽媽親自陪伴延瑜練琴, 在她七歲時已通過Kawai七級檢定(呂依潔提供)

陳媽媽說,因為這種趣味式啟蒙教育,延瑜後來漸漸對彈琴感興趣了,並且進步神速,令我和她爸爸都始料不及,她才學半年就達到別人學兩三年的水平,七歲時即通過了Kawai七級檢定,這是兒童鋼琴評級的最高級。這時我才意識到自己已教不了她了,便開始找更專業的老師教她。開始我找到一位主修鋼琴的大學生教她,老師第一天對她的表現很滿意,但第二天就要找我談話,我以為是否她又調皮不肯學,不料這位老師跟我說,『她太厲害了,我自己也沒辦法教她,我想推薦我的教授來教她』。就這樣,我帶延瑜去見了這位有名的教授, 他叫「范德騰」,是位美國人,因太太是台灣人,所以一直在台灣教學。范老師的學生都是大學生,延瑜是他收下的年齡最小的學生,所以他教延瑜時都是跪著教,這樣才能跟她一樣高。為了讓延瑜感受「大、小聲」和「漸強、漸弱」,他還用丟球的遊戲教她。所以當時延瑜接受的音樂教育就是美式教育,從小就是注重意念層面了,不是光學習技術這種基本的東西。這位美國老師對延瑜音樂理解和藝術表現力的培養非常到位,這對她日後的發展很有幫助。

延瑜與啟蒙老師范德騰博士(呂依潔提供)

延瑜國小音樂班副修中提琴(呂依潔提供)

對於延瑜的童年成長趣事,陳媽媽說彷彿現在還歷歷在目,大概在延瑜上小學二年級時有一次彈琴,她聽到曲調有些哀怨,就問女兒原因,只見延瑜的鋼琴上左右各擺放著一張小男生的照片,她說,「媽媽,這兩個男生都喜歡我,我好苦惱不知選擇哪個好」,一席無忌童言,讓陳媽媽感到好氣又好笑。不過最讓陳媽媽感到可氣的是,延瑜小小年紀居然有本事在琴房裡一邊看故事書、一邊練琴,乒乒乓乓的彈得還很有水準,讓她這個做媽媽不經常在旁邊監督都不知道女兒在那兒偷懶,所以做個負責任的媽媽是要付出很多時間和精力的。

延瑜八歲時與指導教授林明慧(目前是台北師範大學系主任)與父母合影(呂依潔提供)

隨著女兒的成長和進步,陳媽媽也不斷有著新的夢想,她說一個人要敢於做夢才有可能讓夢想成為現實,才會為夢想成為現實而做好準備,不斷學習新的東西。為此,在延瑜年僅11就赴美到科蒂斯(Curtis)音樂學院學習的時候,這位在台灣已有不錯事業基礎的媽媽選擇放下自己的一切來美國陪讀和照顧女兒。陳媽媽說,這對我而言真是一個挑戰,之前在台灣一直是我依賴家人,婚前是父母、婚後是丈夫照顧我,不用管太多家事,有時我的性格有點像小孩,倒是女兒長大了更沉穩些,所以來之前我先生還對延瑜說,『女兒,到美國後要好好照顧你媽媽』。但到了美國後,想到女兒還要依賴我,所以我自己就要變得堅強一些。

延瑜就讀科蒂斯音樂學院期間在美國友人家的留影(呂依潔提供)

陳媽媽在美國與華人朋友相約去看花展(呂依潔提供)

陳媽媽說,當初來美國也是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沒想到一待就是六年。剛來美國時,最難的還不是經濟上的問題,因為家裏還有些儲蓄,最難的是心理上的壓力。她說,延瑜剛來時因語言不通,朋友很少,我也經常想家,常常背著女兒哭。後來我想這樣也於事無補,就鼓勵自己要樂觀、堅強,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我能感到母女真的是「連心」,有時我要是情緒緊張,延瑜在台上表演時也會受影響,所以我就儘量舒緩自己的情緒,有時為了幫助延瑜在長時間練琴後放鬆肌肉,還拉著她在我們租住的小房間裡一起跳『韓國熱舞』。有時我遇到問題比較急躁,女兒也會提醒我『媽媽,你要冷靜理智啊』。慢慢的我們母女倆相互扶持和鼓勵,終於度過了適應期,一切好像逐漸步入正軌,延瑜也熟悉了學校的學習生活,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子。但剛安頓下來,又有新的問題要面對,就是所謂的「瓶頸期」吧,學到第三、四年的時候,我們感到延瑜取得的進步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有種「不上不下」的感覺,也有想過『來這邊到底值不值』,後來還是堅持下來了,想想那時可能是因為在學校教學制度改變之前,延瑜只有一名指導老師,這對提高琴技尤其是準備參加國際大賽還是有影響的。另外當時她年齡還小,學校希望她多專注學業,因此沒給她太多參賽機會和資源。參加大賽的機會既是經驗也是考驗,能得獎當然很好,如果失敗也可以作為一種學習的改進,所以不用怕比賽,但是比賽過多也不太好,還是應該有選擇的,不要影響學業,科蒂斯是正規的音樂大學,對文化課的要求也是很嚴格的。現在延瑜年齡已到了參賽年齡,會有更多的學習機會。我們也感到突破了那個「瓶頸」,前面的路顯得更開闊了。

2008年陳延瑜獨奏會與父母與姑姑的合影(呂依潔提供)

對於女兒未來的發展,陳媽媽的「夢」依然是理智而務實。她說,當媽媽的為孩子鋪路要看對她是否適合,但這個路要廣一些。她希望女兒一方面能成為鋼琴家,另一方面也能繼續學業,在音樂教育方面學有所成。

2008年陳延瑜在台北國家音樂廳(容納兩千多人)的海報照

她說,我的觀念還是比較傳統的,我希望小孩子二十歲之前還是聽父母的安排比較好,因為畢竟父母想很多而且幫他們鋪路,但是二十歲以後小孩子可以慢慢思考,她在思考的時候會很慶幸可以有這樣的條件讓她思考。因為之前我跟先生――我先生付出勞力和金錢,我付出精神,這樣的付出讓使她今後選擇職業時可以有更大的自由度,根據她的興趣去選擇,可是前面不行,因為前面的過程就是很辛苦,就像小樹苗,你一定要讓她長大,長得怎麼樣無所謂,但是就讓她長到最後這棵樹它自己怎麼發展,但是如果從小沒有栽培的話,沒有那些條件的話,人大了要考慮那些都不可能。這就是為甚麼現在父母都這麼用心。

延瑜與媽媽在荷蘭李斯特國際大賽期間體會荷蘭風情(呂依潔提供)

延瑜與媽媽在荷蘭李斯特國際大賽期間體會荷蘭風情(呂依潔提供)

陳媽媽說,我後來也有些醒思,台灣有很多音樂班的家長在小孩子上國小、國中時拚命督促他們補習,但到了高中,甚至大學,對小孩子就放掉了。小孩很容易在高中甚至大學就變成一個脫韁的「野馬」,不知道自己要做甚麼。然後就把所有以前父母給他的東西都拋棄了,老實說,那些東西還不夠紮實也不夠穩,也不夠對小孩子形成一個有力的條件。所以像別人問我,你還要陪延瑜到甚麼時候?我先生就開玩笑說 「嫁人」。可是在我而言,是超過二十歲,甚至是在她讀博士學位的時候,就慢慢的放,但也不是全然,因為全然對他們這些長期接觸音樂而不是社會的音樂家來說很危險,比如像理財觀念、待人處事、生活的處理能力等。因為我覺得前面應先栽培音樂專業,之後就是對這些能力的培養。我和先生會盡父母所能幫她鋪好路,親人間也是有緣分的,這些年我和女兒比較有緣分,跟她相處的時間長一些。等她20歲以後,真正長大了,思想成熟了,不需要我再陪伴的時候,可能我又會和先生和兩個兒子比較有緣分了。

陳媽媽大學一年級時即與先生結婚,大學二年級懷孕,大學三年級生下延瑜。圖為她在大學四年級畢業照時與陳爸爸及還是嬰兒的陳延瑜合影(呂依潔提供)

陳延瑜小時候的照片, 陳媽媽當時半工半讀(呂依潔提供)

陳延瑜小時候的照片, 陳媽媽當時半工半讀(呂依潔提供)

雖然陳爸爸與陳媽媽歷經六年多的牛郎織女期, 仍然感情濃蜜(呂依潔提供)

陳媽媽畢業於台灣淡江大學企業管理系,卻當了近20年的鋼琴老師,皆因自幼稚園起被父母培養學鋼琴,有著比較紮實的基本功,雖然沒有成為專業鋼琴家,但音樂一直是她的摯愛。在成為鋼琴老師前,她經常在家彈琴自娛自樂,不料被鄰居聽到,懇請她教授自己上幼稚園中班的女兒學琴,自此她的教琴事業便一發不可收拾,先後教授過300多名學生,因為她注重「因材施教」,所以學生中既有3歲的兒童也有60多歲的老人,有趣的是,經她啟蒙學彈鋼琴的學生很多都把音樂作為自己的終身愛好,有的學生即便因中途忙於學業暫停學琴,上大學後還會回來找她繼續學琴。

2008年陳延瑜獨奏會預演前陳媽媽請教范老師音樂會事宜 (呂依潔提供)

當了十八年的鋼琴老師呂老師與當時幼稚園時期學生陳郁淳(目前也是鋼琴老師)的合影(呂依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