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寧:影響西方文明進程的中國造紙術
【大紀元2011年05月24日訊】眾所周知,造紙術是由中國人發明的。在造紙術發明之前,人們多用竹簡和縑帛為紙,竹簡很重,縑帛昂貴,所以都不適於普及。對於造紙術的發明者為何人,一種觀點認為是東漢的蔡倫於西元105年發明的;一種觀點是蔡倫不是造紙術的發明者,而是革新者,因為早在其200年前的西漢初即已有了用於書寫的麻紙。
不過,顯而易見,蔡倫的貢獻是巨大的,正是他經過多次試驗,終於製造出了以樹皮纖維、麻頭及敝布、魚網為主要原材料的紙,其技術難度比麻紙更大。隨著這種紙的擴大生產和普及,並取代帛簡成為主要書寫材料,中國文化得以迅速地傳播。而蔡倫也因其卓越的貢獻被漢和帝封為「龍亭侯」,當時的人們尊稱蔡倫紙為「蔡侯紙」。
自蔡倫起,造紙術在原料和工藝方面歷經各朝代不斷變化,但蔡倫的造紙原理一直被使用至今。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明確記載了中國古代造紙的工藝流程:斬竹漂塘、煮徨足火、蕩料入簾、覆簾壓紙和透火焙乾。
而在蔡倫革新造紙技術之時的歐洲,尚不知造紙術為何物的人們用什麼樣的紙張書寫呢?珍貴的羊皮紙。據說,生產一本羊皮紙《聖經》至少需要300張羊皮;而且一本200頁的書籍要一個書寫者花四五個月的時間才能夠完成。由此可以想見,書籍在那時是非常貴重的東西,只有貴族、教會人員、抄寫員等少數人才能擁有。因此,文化資訊傳播受到很大限制。
就在中國普及紙張後,從西元4世紀開始,造紙術傳至東亞(朝鮮、日本)、南亞、中亞一帶並遠至非洲。西元12世紀傳至歐洲。那麼,它是如何傳到歐洲的呢?
按照美國學者湯瑪斯卡特(ThomasCarter)在其《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它的西傳》一書中的解釋,紙是逐漸傳到歐洲的,它大概在4世紀和6世紀期間傳入土耳其斯坦(指里海以東廣大地區),但只是偶爾被使用。西元751年,阿拉伯與唐朝進行了怛羅斯戰役,唐軍大敗,一些唐朝的戰俘被從中國帶回,他們中有些人通曉造紙術,於是便開始製作並傳播開來。阿拉伯語中的「紙」(kagaz)就是起源於漢語。
造紙術隨後在1150年經阿拉伯世界傳入西班牙,西班牙開始建立了歐洲第一家造紙廠。此後,法國(1189)、義大利(1276)、德國(1391)、英國(1494)、荷蘭(1586)、美國(1690)都先後建廠造紙。到16世紀,紙張已在歐洲流行。紙的發明為當時歐洲蓬勃發展的教育、政治、商業等方面的活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並與印刷術一起對此後的西方文明進程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也許,如果沒有中國造紙術的發明,西方文明的進程大概還要被延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