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辛亥革命香港烈士楊衢雲 

人氣 591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5月23日訊】辛亥革命一百週年之際,在一八九零年成立香港首個革命團體輔仁文社的楊衢雲再次受到人們的關注。歷史學家稱,「一部『中國近代革命史』,是應該從楊衢雲開始寫的」。一九零一年一月十日,楊衢雲在香港中環被清廷暗殺,由於親友害怕被滋擾,墓碑只有編號而無名字。如今在楊、謝家族後人及作家吳萱人等奔走下,港府當局最近才宣佈在楊的墓旁立牌,以慰烈士之靈。

楊衢雲的無名墓碑 香港將在墓旁立牌

《亞洲週刊》5月29日最新一期報導,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週年,一些曾被國共官方歷史或學院主流論述「掩埋」的革命人物事跡,逐漸為人知悉,其中香港人楊衢雲、謝讚泰(亦作謝纘泰),以及他們成立的輔仁文社在革命早期扮演的重要角色,近年亦漸為人們重視。

二年前,港版《十月圍城》中,張學友飾楊衢雲(1861-1901),令這個被遺忘的革命烈士從塵封的歷史中破土而出。

在香港跑馬地墳場的古老墳墓當中,屹立著一座只有編號「六三四八」的無名墓碑,為謝讚泰1901年12月23日而立。這座百年墓碑以天圓地方概念設計,四邊刻有青天白日圖案,柱頂給削去一角,寓意墓中人楊衢雲死於非命。楊死後,親友擔心清廷繼續滋擾迫害,沒有在墓碑刻上名字。

香港回歸後十多年來,作家吳萱人與楊衢雲的堂姪楊興安等一再致函特首、古物古蹟辦事處和區議會,爭取在墓側立牌介紹楊生平,亦沒有下文。零四年古蹟辦曾向媒體表示會在翌年建牌,但又不了了之,直至今年春,古蹟辦才正式宣佈在墓旁立牌,並計劃在六月完成。

廣州、惠州二次起義 楊衢雲被殺

「一部『中國近代革命史』,是應該從楊衢雲開始寫的」,已故歷史學者唐德剛在他的著作《晚清七十年》指出,原因是楊衢雲、謝讚泰與志同道合者於一八九零年在香港創立的輔仁文社,曾是早期革命的主要力量。

報導說,孫中山一八九五年自檀香山返港,經好友尢列等介紹,與楊衢雲和文社成員一拍即合,在中環士丹頓街十三號「乾亨行」共組興中會總部,並推選楊衢雲為總辦或伯理璽天德(President,會長音譯)。唐德剛說:「事實上(香港興中會)除掉名字外,一切皆是『輔仁文社』的延續;會員們也大致都是楊衢雲的班底。」

興中會一八九五年在廣州的首次起義,以及一九零零年在廣東惠州的第二次起義,均由楊、孫合作策動,兩次革命慘敗收場,陸嵌東、史堅如等先後被清廷捕殺。第二次革命更為楊衢雲埋下被刺殺的伏線,當時史堅如炸巡撫署失敗,兩廣總督德壽從史的供詞得知是楊衢雲指使,恨之入骨。

一九零一年一月十日傍晚,楊在港島結志街五十二號寓所二樓前室,被德壽僱來的兇徒開槍射殺,時年四十歲。惠州起義,世人皆知史堅如,卻鮮少知道有楊衢雲犧牲的事。

孫中山接生楊衢雲女兒

楊興安向亞洲週刊表示,他相信孫中山與楊衢雲之間並無不和,矛盾主要來自他們的戰友和副手。他說孫、楊關係可從幾件事情看到:首先是廣州起義失敗後,孫流亡日本,楊則輾轉逃亡到南非,後來又到了橫濱與孫會合,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某天,身懷六甲的楊夫人潘氏忽然臨盆,楊情急下請做醫生的孫幫忙,孫說潘氏是嫂子,他不便接生,但會從旁協助,後來楊在孫的指導下親手接生女兒。

楊被殺後,孫在日本聞訊,立即向黨友廣發悼文,替楊的家人籌款。革命成功後,孫從歐洲返國,路經香港時曾與楊衢雲胞姐及次女楊麗霞會面,噓寒問暖,未忘舊友。

楊衢雲歷史地位爭議

報導認為,國民黨的「造神」運動,要將孫中山描繪成由始至終都是最高革命領袖,楊衢雲在革命早期曾是興中會會長,便難逃被「貶」命運。《家傳》中多次暗示孫的好友陳少白是影響歷史論述的主要人物,而楊的戰友謝讚泰則對孫中山等人並無好感。

報導說,創立輔仁文社的楊衢雲、謝讚泰,兩家後人即使在民國年代,也一直揹負著革命的十字架,近年他們的後人向媒體發聲,為祖輩的革命事跡「平反」。楊興安說,楊衢雲被刺殺後,家屬很淒涼,既家貧亦承受政治壓力,連一張家庭照片都沒有留下。

謝家方面,楊衢雲被刺殺後,謝讚泰、讚業兄弟與洪全福(前太平天國瑛王)、容閎(中國首位留美學生)、李紀堂(香港富商、早期興中會主要財力來源),在一九零三年策劃了一次名為「大明順天國之役」的革命,但以失敗告終。謝讚泰多才多藝,他是香港《南華早報》創辦人,也是中國第一位飛船設計者,一九三八年病逝香港。弟弟謝讚業在「大明順天國之役」失敗後去了南非。

吳萱人說:「孫中山的歷史地位無可置疑,不會因為楊衢雲的名聲而被取代的。其實楊與孫是革命手足,分別在於一個英年早逝,一個則完成了建立民國的部份使命。孫死時五十九歲,在中國人來說是高壽,死後有輝煌的南京中山陵,楊死後只有石頭,一根柱,連名字都沒有!」

維基百科介紹,國民黨史內的說法是楊「藉端要挾,要(孫中山)先生以伯理璽天德相讓……先生力表謙讓,以此席讓衢雲。」

《亞洲週刊》報導,據蔣介石前妻陳潔如在回憶錄中記述,蔣介石曾不惜以巨款欲收購一張楊、孫與日本友人的合照,照片中楊坐在前排,孫則「以楊的秘書身份」站在後方。蔣介石說:不計任何代價都要取得該照片及其底片盡早銷毀,「如果給人看見我們堂堂中華民國的國父竟居於隨從的地位,那才真叫人難堪」。

但有其它說法,《頭條日報》曾報導,雖然楊興安為楊之被遺忘而感不忿,但從楊曾主張接受清廷招降(清廷卻是陰險莫測,連陳林也殺之滅口),以及拒絕流亡來看,可見楊衢雲政治智慧不及孫中山。孫之風頭蓋過楊,也是歷史必然呢!

楊興安認為,楊衢雲生前要靠教授英語維生,死後妻子兒女生活拮据,根本不可能收受清吏巨款。謝讚泰家族後人、北京中央音樂學院退休教授謝愛明多年來積極蒐集祖輩的歷史資料,她向亞洲週刊表示:謝、楊兩家都是坦蕩蕩的君子,一心為國為民,她強調並非吹捧楊、謝,只要還他們在歷史中的真面目。

(責任編輯:孫蕓)

相關新聞
汪園斐:台灣是中國一省嗎?
專訪政治家、教育家墨爾本百歲人瑞康紹禹
唐子:為何印度的政策令我們無地自容?
伸張正義:沒有民進黨 國民黨能走紅中南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