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5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台北報導)台灣守護民主平台(簡稱平台)18日舉辦「馬政府執政三週年,十大民主事件公布暨診斷記者會」,平台召集人、台大法律系教授顏厥安表示,平台遴選出的前五名(公民行動擋下國光石化、大埔農地強制徵收與抗爭事件、廢死爭議、中科三四期司法抗爭、日本核災重啟反核運動)有四件表面與「環境」相關,但實質都是社會正義議題。他指出,不正義已經成為台灣民主最大危機。
平台上午記者會,出席人士有顏厥安、平台執委、台大法律系副教授陳昭如、平台執委、中正政治系助理教授陳尚志、 兩督盟召集人賴中強、台權會祕書長蔡季勳、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副祕書長楊宗澧及全青盟成員鄧筑媛與會。他們公布由國內170名長期關注公共事務的學者、社運人士、專家及律師等,選出的最重要十大民主事件,六至十名依次為公視董事會癱瘓、置入性行銷嚴重、集遊法案承審法官聲請釋憲、性侵判決爭議白玫瑰運動大法官提名爭議,以及ECFA公投遭駁回危害民主監督。
顏厥安指出,當社會的重要基本資源,例如財富、社會地位等,嚴重「分配不均」時,弱勢者太容易在「發展主義」的邏輯下,被強勢者的利益需求所侵犯,值得重視的是,不但有許多老農民、漁民起而抗議,年輕世代也紛紛站出來抗議。不正義已經成為台灣民主最大危機。
他認為,台灣的民主制度,沒有能力因應解決社會不正義的問題。一個簡單的指標是:如果這麼多重大爭議問題,都要透過社會運動抗爭才被「聽到」,才有機會「解決」,似乎顯示我們的民主制度似乎是敵視社會正義,馬總統則是將台灣民主憲政體制的缺陷發揮淋漓盡致。他也提醒,馬政府的兩岸政策,讓中共的實質影響力大增。
陳昭如表示,去年除兩岸政策是持續影響台灣民主發展的重要因素之外,政府也持續是一個阻礙民主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們看到台灣社會不正義、不平等的影響持續再加深,也看到公民力量逐漸在展現,特別對於政府施政及司法的不滿,都有看到社會監督的力量。
陳尚志表示,從十大民主事件發現過去一年公民社會蓬勃發展,但在司法、媒體及公民投票領域,人民的不信任感都在加深。我們看到政府最主要工作是道歉而不是實質改革,政府行政權獨大、缺乏透明公開,這都是政府施政民主停滯的非常重要象徵。
賴中強指出,兩岸協議需靠國會或公民投票監督,但在協議簽署前、後,政府以「還在談判中,不便透露」、「只能全案表決,不能修正」使國會無法監督。公投也被以「就未發生之事實提請進行公投,不符公投法令。」、「提案主文採正面表述,交付公民行使同意與否之投票,即使通過也無法改變現行政策。」造成此路不通,這就等於總統可以決定一切。
他認為,面對未來兩岸可能的政治發展、政治談判,以及一些協議非常令人憂心,希望政府儘速能有一套法律徹底監督、規範兩岸協議的進行。否則將來兩岸政治談判的暴衝,將跳脫整個憲政民主可監督的範圍。
楊宗澧表示,馬總統去訪問被誤殺的江國慶家屬代表國家致歉後,我們看到他剛道完歉沒多久,竟然馬上再次執行5名的死囚。馬總統嘴巴宣稱台灣要朝向廢除死刑的目標,甚至說要檢討死刑使用符合兩公約,但我們沒看到國家政策有走向廢死。
蔡季勳表示,我們看到一連串民主事件、嚴重人權事件裡面,總統、行政團隊不斷的道歉,但卻繼續再犯錯。我們認為政府不應只是道歉而已,應更積極的執行修法、立法補正行政上的錯誤。她舉例,政府把兩公約當政績,卻沒有直接落實國內法上的適用。她指出,兩公約必須通盤考慮,不論是行政部門遵守、國會部門修法或司法機關的適用,但都沒看到政府的積極作為。
最後,陳昭如表示,台灣程序參與制度有公投、環評、公聽會制度等等,但現階段政府沒有發揮這些制度正面的功能,反而變成是一種施政的化妝術,如何讓政府變成民主的推手而非殺手,例如健全實現直接民主公投制度等,讓台灣對抗性的文化轉變成彼此尊重與包容,需要更進一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