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5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陳霆台灣台北報導)農委會特有生物中心與連江縣政府合作進行生物資源調查,意外於面積僅28.8平方公里的馬祖列島,發現了兩種新的螢火蟲物種,且這兩個新種都只分布在單一島嶼,為台灣的生物多樣性,加添了新的一頁。
自2009年起,特有生物中心與連江縣政府開始進行馬祖的螢火蟲調查,除發現紅胸窗螢、台灣窗螢外,還發現了只棲息在北竿島的「北竿雌光螢」,和只分布在莒光島的「黃緣雌光螢」。
研究人員特生中心組長何健鎔表示,北竿雌光螢、黃緣雌光螢都只棲息在單一島嶼,且都呈點狀分布,整體數量並不多。
何健鎔說,雌光螢的雄成蟲雖然會飛卻不發光,雌成蟲為「幼態持續現象」,外觀仍和幼蟲極為相似、無法飛行。因此,馬祖耆老自小就有印象,晚上的草叢會有一顆顆亮點。
有別於一般的螢火蟲,雌光螢的幼蟲是以節肢動物「馬陸」為獵物,在繁殖期,雌光螢的雌蟲會找一個醒目的位置,舉起尾部發出持續光吸引雄蟲,雌蟲發光的時間很短,只在每晚7~8點發光1個小時。產卵後的雌蟲,還會有特別的「護卵」現象。
然而,這兩個新物種的鑑定過程,卻有一番波折。
連江縣建設局農林管理課蔡錫鍊表示,這兩個新物種首先現身馬祖時,曾被誤認為「大場雌光螢」,後來發現外型和文獻有異,才決定請特生中心進一步確認。
何健鎔表示,以馬祖列島的面積,擁有4種螢火蟲算是密度相當高。但就島嶼生物地理學而言,島嶼的局限性與不穩定性,致使島嶼生物的滅絕速率大於大陸地區,且雌光螢的雌成蟲翅膀退化,遷移能力弱,更需要妥善的規劃。
他指出,尤其是夜晚的光害,可能讓雄蟲不易尋找雌蟲的亮點,建議在螢火蟲交配期,可在棲地附近的路燈,加裝遮光罩,或是延後開燈時間。
有關馬祖雌光螢的新發現,農委會特生中心將在下個月把這個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上,與全世界學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