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地震前兆監測研究 年內整合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5月1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惠君台北10日電)日本東北大地震後,位處地震帶國家對大地震的前兆研究重新省思。國科會將整合不同單位對於地震前兆監測研究,建置成一平台,預計 1年內先整合較成熟的地震前兆監測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今天舉辦「地震前兆監測及研究平台─跨部會整合機制─國科會災害防救應用科技方案:台灣地震預警及前兆現象整合研究與潛災防災應用」記者會。

國科會副主委陳正宏表示,依過去百年統計資料顯示,如果不包括921(集集)大地震,在台灣地區發生10大災害地震,規模在6至7之間,震源深度有一半以上是淺層,在10公里以內。雖然規模不大,但造成很大傷亡,像梅山地震,規模7.1,震源深度為6公里,死亡人數1258人。

陳正宏表示,目前國科會推動地震前兆觀測研究、中央氣象局彙整地震活動及相關前兆監測、中央地質調查所彙整斷層活動性潛勢分析及監測資料,將建立前兆監測資料庫及交流整合平台,定期召開會議討論與研判。

陳正宏指出,如有地震預警,中央氣象局是權責單位,會作研判;如果地震發生可能性很高,就會報請行政院採取因應措施。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林正洪表示,目前地震前兆研究,包括地震活動分析(氣象局)、電離層分析(氣象局及中央大學)、GPS資料分析(成大、中研院及氣象局)、地下水監測(氣象局、台大、中研院)、地化流體成分監測(台大、地調所)、大地電磁(中央大學)、井下應變儀紀錄分析(台大、中央地質調查所),及地磁與重力監測分析(氣象局、中央大學)。

林正洪表示,921 大地震後,學者及政府單位投入地震前兆監測研究工作,近年來,國科會或學者認為應結合單獨力量,發揮功效。這項整合平台計畫為期 3年,不過,希望 1年內就把比較主要及成熟的監測技術納入平台,例如地震活動度、電離層、地下水位等監測研究;3 年內將所有的監測技術納入平台。

林正洪指出,台灣有頻繁地震、密集儀器及學者,在天時、地利、人和條件下,有可能成為地震前兆監測先驅;整合平台後,未來如果再發生像921地震,有相當機會觀測到可能的前兆。

此外,在國科會災害防救應用科技方案下,在地震高潛勢地區的中小學,也積極進行現地型地震警報器的設置工作。例如花蓮縣與高雄市共設置48個地震預警感應器站台,南投縣、宜蘭縣以及台東縣等 3縣市也已完成選址作業,近期將在屏東縣與嘉義縣進行選址,預計今年再設置100個預警站。

相關新聞
基督城地震後 更多新西蘭人移居澳洲
墨西哥地震 規模5.8
6.1地震 侵襲日本東部外海
日本地震海嘯導致66家公司破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