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繽紛手札

台北八里.八里左岸.老榕碉堡.大眾廟.開台天后宮

上一次來八里左岸,已是多年前的事了。記得左岸市集熱鬧,人潮擁擠,渡船頭前排著長長的人龍。結果,渡輪沒搭成,只匆匆一遊,就趕緊逃離八里了。

今日登觀音山,下山後順遊八里左岸。非假日的上午,八里左岸顯得安靜,商家幾乎都未營業,只有少數遊客騎著單車,或散步於步道,一群學生坐在河岸的棧道面對著淡水河寫生畫畫。幾隻野狗則懶躺於左岸碼頭旁的沙灘沙坑。

這樣的八里左岸,全然不同於我上次造訪時的經驗,充滿恬靜與悠閒的氛圍,我想應可媲美巴黎左岸。巴黎有河景,八里除了淡水河,還多了山海風情。巴黎左岸有各式各樣的咖啡屋,而上午的八里左岸,我則找到了24小時不打烊的7-11超商裡的 city cafe。

巴黎或八里,哪裡的咖啡較好喝?我沒機會實地比較過。不過,我想咖啡好喝與否,奧妙不在地點,而在心情。爬完山後喝的咖啡最好喝。



八里左岸與淡水遙遙相對

八里,舊稱「八里坌」,與彰化鹿港、台南鹿耳門港曾是清代三大官港。鹿耳門與同安、廈門對渡;鹿港與泉州、蚶江對渡;八里坌則與福州五虎門對渡,可說是北台灣的門戶。

乾隆51年(1786),林爽文事件爆發,震動全台,清廷援台的大軍,兵分三路,就是分別從八里坌、鹿港及鹿耳門港登陸。林爽文事件紛擾三年,台灣中南部兵禍尤烈,於是許多移民改經八里坌港登陸台灣,更促進了北台灣的繁榮。八里坌港的地位亦愈為重要。

我的祖先於乾隆時期來台,就是由八里坌港登陸,先落腳於北投唭哩岸,再輾轉進入台北盆地。站在八里左岸碼頭,懷想歷史往事,兩百多年前一艘艘來自福建的戎克船緩緩駛入淡水河口。懷著夢想而來的移民,初抵台灣,認識的第一座台灣的山,很可能就是八里坌港背後的這座觀音山了。

乾隆時代,正是八里坌港輝煌的歲月。嘉慶以後,八里坌港逐漸淤塞,對岸的滬尾(淡水)港興起,終於取代了八里坌港。十九世紀晚期,淡水躍居成為台灣最大的貿易港,八里坌則逐漸寂寥,最後只成了淡水河的一個內河渡船頭而己。八里坌的輝煌往事,也漸漸被人遺忘。

如今的八里坌街上,昔日的古港古巷,已了無痕跡,老房子亦不多見,而八里左岸的美麗海岸則吸引建商來此建設,河岸邊的一棟棟景觀大樓取代了傳統的民宅。



老榕碉堡公園

左岸公園內保存了數棵巨大的老榕樹。榕樹周遭原有軍事碉堡,是昔日關渡師所屬的部隊駐守此地。部隊撤走後,此地闢為老榕碉堡公園,做為遊客遊憩的空間。

老榕碉堡,原為八里坌大眾廟的廟產,長期被部隊徵用,老榕碉堡所在地就有一座清朝道光七年(1827)的大墓公。墓碑刻著「萬善同歸」。或許從那時就已在大墓公旁種植榕樹。民間相傳榕葉可以驅邪避晦。

大墓公埋葬無主孤魂,這種集體共葬的大眾墓,通常發生於天災或族群械鬥之後,地方民眾集資出力,共葬無親無依的亡者孤魂。道光七年,八里坌發生了什麼悲劇,我無從得知,不過大眾廟是八里坌重要的信仰,必有其歷史因素。

八里坌大眾廟就座落於老榕碉堡旁、大墓公的後方,地址為龍米路二段200巷5號。大眾廟是所謂的陰廟,本是祀奉孤魂野鬼,一般來說,規模都不會太大,或小於土地公廟。八里坌大眾廟卻頗具規模,且將亡者升格為大眾爺,成為庇估地方的神祇。雙殿式的四合院的格局,近年來已重新整修過,有別於一般傳統廟宇採用紅磚砌牆,大眾廟以觀音山石砌造的廟牆,灰色的石牆頗具地方特色。

大眾廟創建於嘉慶元年(1796),據說是因為當時八里坌發生嚴重水患,造成傷亡慘重。事後八里坌居民興建大眾廟以祀奉罹難者。由於廟宇老舊,近年來重新大修,但仍保存舊廟的楹柱。重修後的大眾廟,廟內仍保留道光及光緒年間的舊石柱,所以在新穎的外觀下,還可讓人感受到些許的古味。



大墓公(萬善同歸墓)。


大眾廟。



八里坌開台天后宮

走出龍米路二段200巷,馬路的對面就是八里坌的開台天后宮了。龍米路就是車水馬龍的台十五線,天后宮被馬路隔開,不像大眾廟與八里左岸公園相連,因此廟前顯得較為冷清,少見外來的遊客。

八里坌天后宮名為「開臺天后宮」,因而有訛傳說八里坌天后宮是台灣第一座天后宮。這顯然不符歷史事實。澎湖的天后宮或台南的大天后宮,都遠比八里坌天后宮歷史悠久。

雖然如此,但八里坌天后宮號稱開台天后宮,也可給人歷史想像的空間。荷蘭人在 1624年來到台灣,1626年,西班牙人跟著登陸北台灣,然後來到淡水河口的淡水及八里坌建造營壘。當時已有漢人抵達此地從事貿易,並居留於此。或許當時的漢人就已帶來媽祖的信仰。當時台灣南北不通,八里坌的漢人或許認為他們是最早將媽祖信仰帶到台灣的人,而流傳此一歷史記憶於後代。

乾隆25年(1760),八里坌天后宮正式創建,比淡水的媽祖廟(福佑宮)早了22年,由此可佐證八里坌的發展早於淡水。八里坌天后宮的歷史已有二百五十年,然而歷經數次整修,現在的外觀是民國六十幾年(1970年代)整修的,喪失了古樸了的舊貌。現存的舊物,如三川殿的壁堵及正殿的楹柱,則是日治時期昭和二年(1927)改建的,不過昭和落款多已遭抹去,僅存「二年」殘字。廟內兩側牆壁鑲嵌著整排的捐修古碑,記錄當年慷慨捐獻的民眾姓名及金額。

八里坌天后宮最初的廟址較靠近渡船頭,原址在今渡船頭街街口的佘氏孔雀蛤餐廳,後來才內遷至今日的位置。當地耆老相傳,八里坌天后宮的原址地處靈穴,後來因為滬尾人的陰謀,建議八里坌港整修港口碼頭,打造台階,因此破壞了靈穴,後來造成八里坌大水,媽祖廟也遭殃,所以只好將廟址遷至現在的位置。這樣的傳言,雖非事實,卻也忠實反映了淡水港興起、八里坌港沒落的過程中,八里坌居民的失落感與社會心理了。

風水總是輪流轉。如今淡水港早已淤淺,風華不再,而新的台北國際港座落於八里坌,正準備迎接她燦爛的未來。

旅遊日期:2010.05.11



旅行地圖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www.tonyhuang.idv.tw/@



八里左岸公園。



左岸碼頭。



慵懶左岸。



老榕碉堡。



老榕與樹下的小土地公廟。



大眾廟。



觀音山石新牆與光緒楹柱的新舊組合。



昭和八年(1933)的大眾廟香爐。



八里坌開台天后宮。



三川殿的壁堵為昭和二年所建,左右壁堵分由不同匠師負責。



右壁堵的虎雕



左右壁堵由不同石匠「拼對場」。左壁堵由張火廣負責, 右壁堵由辛阿救負責。匠師各留名於壁堵。



殿內壁牆上的捐修古碑。



天后宮主要的建築舊物為昭和二年重修時的楹柱及壁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