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經倫:靠約談控制通脹 能走多遠?

張經倫

人氣 3
標籤: ,

【大紀元2011年04月27日訊】在當前通貨膨脹嚴峻的形勢下,中共發改委馬不停蹄「約談」了眾多企業及行業協會,各商會也集體保證重要消費品不漲價。然而,計畫經濟時代行政定價的影子忽隱忽現,通脹的苦果民營企業能扛多久?

控制通脹有多種經濟學辦法,不外乎增加商品供給,減少貨幣流通,降低企業成本,但最近又長了見識,從中國大陸看到了「約談」。

在當前通貨膨脹嚴峻的形勢下,中共發改委馬不停蹄「約談」了眾多企業,近期已約見了康師傅和聯合利華等企業,還有華潤雪花、青島、燕京、百威等四大啤酒巨頭,此前還「約談」了多家麵粉企業與食用油企業。除此之外,中共發改委還「約談」了包括全國工商聯在內的多家行業協會。

「約談」效果明顯。康師傅公司原打算將方便麵價格每桶上調0.5元,寶潔、聯合利華、立白、納愛斯四大日化公司原本也想上調旗下洗滌類日化產品價格,但經過發改委的「約談」後,康師傅公司隨後聲明暫緩方便麵漲價,聯合利華也宣佈暫緩原定在4月1日的價格調整,各大超市的四大日化公司的洗滌類日化產品也暫時保持了價格的穩定。

此外,全國工商聯這一號稱非行政機構的協會,也跟著發改委這一行政機構「吹起了喇叭」。在經過發改委「約談」之後,據媒體4月13日披露,全國工商聯將召開新聞發佈會,為了抑制通脹預期,發穩物價倡議書,由各個商會集體宣佈,保證重要消費品不漲價。

民企「被要求不漲價」之無奈

公眾雖然不清楚發改委與企業及協會具體談了什麼,但根據企業和協會在相關聲明中的字裡行間,可以間接瞭解大概,明瞭企業「被要求不漲價」之無奈。

眾所周知,中國通脹的根源來自於中共的濫發貨幣,43萬億的貨幣超發是導致通脹的罪魁。2010年前三季度,美國的GDP是14萬億美元,廣義貨幣 M2(包括居民部門和企業部門的活期和定期存款)是8.7萬億美元。中國的GDP轉換成美元是4.3萬億,而廣義貨幣M2轉換成美元達10萬億多。中國支撐不到美國三分之一的GDP卻用了比美國還多的貨幣,盲目指責美國帶來通脹的中共從不會反思自身。

超發的貨幣帶來各種基本工業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對於企業而言,上游原材料成本的上升一浪又一浪,資料顯示,2010年製造企業原材料價格上升30%到50%,而人力成本大約上升30%。

總體成本的上升令企業不堪重負,依靠內控已經無法消化成本上漲因素,產品漲價成了通貨膨脹中求生的最後選擇。

以日化企業為例,2010年下半年原材料上漲達60%以上,這也就是為什麼寶潔、聯合利華、立白、納愛斯四大日化公司不約而同希望提價的原因之一。

而康師傅公司也稱去年運費上升,同時麵粉、棕櫚油等各項原料價格持續上升,對利潤產生壓力,成本的增加是提價的主要原因。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富強麵粉價格大約上漲15%左右,大連期貨市場棕櫚油價格也上漲約43%。此外,汽、柴油標準品價格每噸都上漲了600元以上。企業產品成本的增加是無疑的事實。

然而在中共發改委「約談」之下,企業被迫「不漲價」,計畫經濟時代行政定價的影子又忽隱忽現,企業被迫要消化成本的上升,為通脹買單,為政府的錯誤政策買單,還要背上中共所謂「搭車」漲價的罵名,成了政府的替罪羊。

壟斷國企漲價之輕鬆

當然,也並非所有企業都被「約談」禁止漲價,壟斷國企就沒有,而且還得到了發改委的支持。例如兩大石油企業:中石油、中石化。

4月7日,發改委宣佈再次調整汽柴油價格的通知,汽油每噸上漲500元,柴油每噸上漲400元,這也是發改委今年以來的第二次上調成品油價格,國內成品油價格創出歷史新高。在2月19日的今年第一次提價中,汽柴油售價每噸提高了350元。

成品油的不斷漲價似乎從來都不缺乏理由。國內官方專家稱,漲價除了跟國際接軌之外,利比亞戰局的長期化複雜化也是主要原因。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大陸在利比亞的原油進口只佔整體原油進口的3%,而且所謂「影響進口」還只是預期,更何況,經濟學家郎鹹平研究發現,中國進口原油只佔每年總原油量的約37%。由此發現,與其說本次漲價依據的是利比亞戰局的複雜化影響中東石油產區進而影響中國原油進口,倒不如說「跟風漲價」。

而且成品油價格一旦漲上去,再降價就成了奢談,與國際油價接軌的論調在國際油價下降時發改委就完全失憶。

中共相關部門也承認中國成品油價格遠高於美國,中國人均收入遠低於美國,但最不可理解的是又提出了「裸油」理論,稱中國成品油價格不含稅價格低於美國成品油不含稅價格,所以還能繼續漲。

這令許多民眾反感,除了暴露中國成品油稅負高達42%,是美國的將近7倍之外,一些民眾表示這給人一種「無恥」的感覺。

壟斷國企為何是「約談」的例外?

中石油中石化並不是虧損的企業,而且中石油、中石化更是號稱世界上十大最賺錢的企業之一,亞洲最賺錢的公司。

媒體也曾報導,中石油2010年的淨利潤高達1399.9億元,中石化去年實現淨利潤707.13億元,兩大公司加起來達2,100多億元利潤。這些利潤除了送給國外股東外,其餘的用途就知之不詳。而資料顯示,中國商品的總成本中運輸成本佔去了約15%,成品油價格上漲對推升物價的威力也不可小覷。

讓成品油不漲價或降價,將會導致商品成本的下降,自然降低了物價上漲的壓力,也許中石油、中石化的盈利會有所降低,但這也可以看作是這兩家號稱全國人民共同佔有絕大多數股份的企業(國企)給全國人民「分紅」的辦法,那些全國「股東」們並不看重撈走多少利潤,而看重能不能給他們實惠。

然而成品油價格頻繁上漲,中共發改委為什麼不「約談」中石油、中石化?有人說他們是一家,有人說壟斷國企惹不起,也有人說這兩家企業是中共撈錢的工具。不管怎麼說,兩大石油巨頭在質疑聲中不斷的調高著油價,而且得到了發改委的支持,成了掛著國企之名「搶劫」國民的壟斷企業。

「約談」為啥不找稅收部門?

中共的稅收是全世界稅收最重的政府之一,重得令幾乎所有企業都要做兩套帳騙政府才能生存。

就中國高物價來說,學者郎鹹平測算,中國稅收占消費品價格的比重竟然高達64%,而商品本身的比重只有36%,中國老百姓每購買100元的商品中就包含有64元的稅收,超過商品本身近1.8倍。如此驚人的高額稅收加到商品價格裡面,自然會造成物價高高在上。

這令減稅成為減緩通脹可以考慮的方法。既然稅收在消費品價格中占比重高達64%,中共政府降低稅收必然能大幅降低企業的成本,使物價暫緩上漲,以降低通脹的壓力。

但事實證明,中共沒有,也絕不會把伸在民眾口袋中的手拿出來,而是挖空心思找到了「約談」的辦法,將通脹的苦果加在民營企業身上。

「約談」還能走多遠?

依據最新的統計局數字顯示,3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上漲5.4%,創32個月來新高,而工業品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7.3%,經濟學家稱PPI對CPI的影響很快會傳導過去;此外,3月份中國外匯儲備突破3萬億美元,銀行貸款增速也超過預期,通脹壓力倍增。

沒有解決通脹的根本問題,靠「約談」來控制企業不漲價,最終或者導致資金力量薄弱的企業倒閉,或者使企業靠產品質量下降短斤缺兩來維持成本保證生存,除非政府私下做出減稅的承諾。有媒體報導康師傅和伊利一些產品已經開始採用新包裝來減量不減價。

作為企業來講,無視「約談」是最好的應對通脹辦法,不過估計有這樣膽子的企業不多,除非被逼上了絕路。但隨著通脹形勢的進一步惡化,被逼上絕路的民企或會大量增加。

究竟發改委的「約談」效果能堅持多久?

市場將會很快給出答案。◇

本文轉自220期【新紀元週刊】「中國經濟觀察」欄目

相關新聞
通脹惡化熱錢湧入 專家指中共兩難
擔心通脹影響政權 中共祭出物價管制
中共稱「通脹老虎」美國製造  專家:欺騙百姓
澳媒:中共擔心通脹威脅社會穩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