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2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夏念慈高雄25日電)「才10個月大,失去健康的雙腿,卻擁有創造力的腦、靈巧的手,將樸拙石頭鑿出不凡的藝術品。」2度入選「台灣工藝之家」的高雄市殘障藝術家盧志松今天展店揭牌,滿心感恩。
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及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合辦的「台灣工藝之家」徵選活動,自民國93年迄今,全台已有136名藝術家評選過關授證,盧志松是其中之一;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長史哲說,盧志松還曾2次獲肯定授證。
盧志松創作工作室隱身在高市鳥松區較僻靜小巷內,名為「知壺惜福工坊」,沒顯著招牌,但門前、院子裡堆疊的各式石頭仍發揮特色的路標指路功能,市長陳菊、史哲及社會局長蘇麗瓊一起為「台灣工藝之家」熱鬧揭牌。
盧志松滿懷感恩又詼諧地說,上帝開了他一個大玩笑,感染小兒麻痺後,終生得與輪椅為伍,但仍心存感謝,因為不必靠雙腿辛苦行走,輪椅走路反而比較輕鬆;上帝關了他一道門也開了一扇窗,他能用手創作精巧的石壺工藝品。
盧志松說,自己在澎湖縣西嶼小漁村出生長大,自小身殘不良於行,家人要他學修理鐘錶或篆刻印章謀生,因為喜歡藝術,拒絕家人安排,國中畢業隻身渡海到鳥松海洋貝殼公園學習貝殼加工。
盧志松原本想要把澎湖特產貝殼工藝發揚光大,偶然機緣發現用石頭雕刻成的茶壺有一種樸實魅力,轉投入石壺工藝創作,民國84年首次入選高雄美展,作品深受各展覽評審青睞,屢屢獲得國家工藝獎等獎項肯定。
盧志松今天特別向陳菊展示他一生最精心的傑作,100個微雕珊瑚壺系列,每個大小都不超過1公分珊瑚材質微雕成壺,最小僅0.3公分,肉眼看不清楚,還得靠顯微放大鏡一窺全貌,如今年長眼力變差已不再微雕。
他說,當他32至36歲間,就想到自己殘疾深受體型限制,根本沒辦法雕大型作品,只能反向操作來挑戰自我,如何巧雕精鑿,期間作品大小不斷往迷你型發展,每次微雕手指就得破皮流血一次,得等皮膚長好才能再進行另一個作品;成就百個精品,手指也長了厚厚的皮繭,成為身體永久的烙印。
近年來,盧志松四處到國中小學生命教育課程專題演說,用自己藝術創作故事鼓勵在生命逆境的孩子們。蘇麗瓊認為,盧志松生命歷程比他人更深刻,現身說法更易穿透人性,鼓舞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