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4月25日訊】日前參加2場有關「日本災難報導」座談會,現場有媒體工作者和學者指出日本公共電視NHK的災難報導雖然冷靜沈著,但並不像台灣網友傳頌般的完美。有人提到NHK的災難報導很悶,畫面很乾,也有人談到NHK對政府的監督批判不夠,不像台灣記者會咄咄逼人的追問官員。究竟電視新聞應如何呈現?災難報導應發揮什麼樣的功能?是值得討論的問題。
以台灣新聞台充滿情緒和刺激的標準來看,冷靜單調的NHK的確不符合台灣媒體的運作常規,但NHK的報導方式是否符合災害發生時人們的資訊需求才是應該討論的重點。作為日本災害對策基本法中的國家指定報導機關,NHK首重災害訊息的迅速傳播,以減少災害損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為目的。即時正確的訊息傳遞,不僅能指引災區民眾避難與互助,也有促進救災工作和整合救災資源的功能。換言之,災害發生初期,媒體的主要功能在於提供資訊,發揮告知和守望功能。聳動的災情畫面、催淚的災民報導、高亢激動的語調,雖然能吸引觀眾注意,卻也可能讓人恐慌,不利於救災活動的進行。尤其此時對政府提出強烈批判,很容易流於膚淺和疏於查證,無助於救災,因此激情從來不是NHK災難新聞的處理方式。
事實上,除了公共媒體NHK之外,日本的主要幾家大媒體的災難報導也有一定的品質,因為歷次的災難或事件,都成為日本建立報導倫理規範的契機。舉例而言,1995年1月阪神大地震發生,各大媒體都出動採訪用直升機在災區上方盤旋,直升機噪音不僅干擾救難人員辨識生還者的呼救聲,也讓災民心生恐懼,直升機螺旋槳帶來的強風還增加了災區火勢的強度。事件過後,許多媒體改採低噪音直升機,並採購附有超望遠鏡頭的防震相機,以免直升機過低飛行干擾救災。也因該次震災的教訓,媒體間才有節制使用採訪直升機的默契,這也是一種媒體自律。
我們不妨想像一下,如果台灣的媒體都像日本的大媒體一樣擁有自己的直升機隊,也會出現這樣的自律嗎?另一個著名的例子是,1999年茨城縣東海村JCO核燃料處理工廠發生臨界事故,造成上百人受到輻射汙染,2人死亡,是今年3月複合式災難發生前日本最大的核能事故。因為缺乏對核能和輻射災害的認識,有些媒體無法即時做出正確、適切的專業報導,有鑑於此,輻射災害的知識後來也被編入記者手冊中,成為許多媒體定期在職訓練的課程內容。
1999年台灣也經歷了九二一地震,大量媒體進駐災區衍生很多爭議,例如SNG車堵塞災區道路、妨礙救災,記者長駐災區、耗用災民資源,這都是當時輿論批判的焦點。10多年過去了,改變了什麼?日本媒體有了更詳細的災難報導規範,台灣呢?從過去的災難中吸取了什麼樣的教訓?建立了什麼樣的規範?很遺憾的,連承平時期的媒體都沒有太多的進步,更遑論災難發生時。
激烈的收視率競爭扭曲了新聞價值,電視新聞為了刺激觀眾情緒,幾乎每一則新聞都夾雜著記者與主播誇張的評論和詮釋。在youtube成為全世界網友自由上傳與分享影音內容的平台後,電視新聞更直接取材自youtube中的奇聞軼事,使得新聞的娛樂性變本加厲,越好笑就越能被重播,越能搏版面。以這樣大家習以為常的「重鹹」標準來看其他國家媒體,自然對單純的資訊傳達感到平淡無味了。
台灣媒體人認為NHK災難報導的畫面很乾,對官員的批判不夠,這樣的論調恰恰反映出台灣電視新聞的資訊功能已被娛樂、煽情等其他價值取代的現狀。日本媒體當然不完美,也有為求正確與查證而反應不夠即時的時候,但起碼他們的主流媒體還在一條努力提供正確資訊給閱聽人的正軌上。從日本經驗中,我們應反思的是,煽色腥成為常態後,可能是全民買單、再也看不到「真正新聞」的後果。至於日本NHK的不完美,就留給日本人去評判和監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