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真:工業文明的拐點——日本大地震沉思
【大紀元2011年04月18日訊】2011年3月11日發生在日本的九級大地震,時間已經過去一個月了,但其事件與影響,至今沒有淡出世人的視線。可以說,這是迄今人類史上在當下世界範圍內引起關注度最高、影響最大的一起自然災害。究其原因大概介乎以下兩點:
一、災害本身的嚴重程度及其連鎖反應。這包括:震級高;引發了海嘯、火山爆發以及連續的高強度餘震;導致了核電洩漏危機,而且其危害所涉及的面、持續的時間以及消除危害所需付出的努力更甚前者。
二、災害發生的時機及間接影響。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世界各國為恢復經濟做出了種種努力,雖不見顯效,卻是人們的希望所繫。在這樣的時刻,作為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有著舉足輕重作用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作為全球一體化經濟中的諸多重要核心部件的供應商,日本的這次災害與災難,對於處於艱難復甦的世界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
這不禁引起人們的深思:2008年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是甚麼?世界經濟的未來走向會是怎樣的?我們的結論是:當下世界經濟問題的背後原因是工業文明的問題。
我們知道,工業文明的發展,主要基於以下三點基礎:
一、建立在銅鐵、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自然資源基礎上的粗放式、高消耗、高污染、規模化的工業生產方式;
二、無節制地刺激、引導然後滿足人們對物質生活的慾望和需求。
三、因一國資源與市場無法滿足人們對物質生活不斷膨脹的需求而向海外擴張,從而建立全球市場。
但這同時也相應帶來三個問題:
一、地球上的這些不可再生資源是有限的,發到今天,許多資源已瀕於枯竭;同時,工業文明的生產方式也將地球的原生態環境幾乎破壞殆盡。
二、人類的慾望是無限的,但物質財富和滿足慾望的能力卻是有限的,而且人們被釋放了的欲願望很難再收回去,以有限滿足無限,是一個無解的死結,所以工業文明以表面的繁榮,帶給人內心的浮躁、焦慮、和不滿足感,人們的幸福指數反而降低。
三、經濟的全球一體化,使經濟活動中的相互依存度大大增加,因而經濟系統的運轉也就變得脆弱,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可能波及整體。08年金融危機與日本大地震,都充分地演繹了這一點。
而當前應對危機、發展經濟的種種對策與思路,最主流的理念還是消費拉動增長,最主流的發展目標還是歐美模式的高度工業文明化的生活方式。問題是,地球有限的資源和已經變得脆弱的生態環境,已經不足以支撐這種全球性的工業經濟發展,歐美的生活模式是建立在少數人佔有和享用地球絕大多數資源的基礎上的,因而也是不可大規模複製的。目前全球以工業文明為標準的發達國家人口的總數也就是20億左右,不到全球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那麼其餘的三分之二還多的人口,不說全部,僅就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人口大國而言,當它們實現歐美水準的工業文明的生活方式之日,恐怕就是地球資源枯竭、生態環境崩潰、工業文明衰落之時。事實上,中國大陸近幾十年的工業化(城市化)過程,僅發展到目前這樣一個初級階段,其對資源消耗之巨與對環境破壞之甚,已經足以證明這一點。
因此我們說,經濟問題的背後因素是工業文明的問題,經濟危機的本質是工業文明的危機。
雖然人類對工業文明產生的問題不斷提出一些解決之道,但因為所有的解決方法都是在工業文明的框架內進行的,所以每當解決了一現有的問題,往往就同時製造了一個新的問題,而且新的問題往往比原來的問題更嚴重。比如核電,本是人類為解決煤電低效率、高污染問題而開發的一種高效、清潔能源,可是,從1986年4月26日當時被認為是最安全、最可靠的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爆炸,放出了相當於500顆美國當年投在日本的原子彈的輻射量,導致了9.3萬人死亡、27萬人致癌,20多年過去了,至今還有900多萬人受害可能隨時死亡,到這次日本的核洩漏,據說要完全消除其後患大概需要40年以上的時間,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新的解決方案帶來的災難和隱患更大,消除其危害與隱患的難度也更大、成本更高、所需的時間更長。
所以我們有理由認為,工業文明已經發展到了它的鼎盛期,下一步,由地球資源、環境的制約與全球向工業化邁進的趨勢兩者形成的不可調和的巨大矛盾,將使工業文明的鼎盛期持續的時間變得很短,而如果人類工業化進程的步伐不加節制的話,那離工業文明的衰落也就不遠了。
也許很多人會認為,通過科技進步是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的。豈不知,工業文明的危機,恰恰是催生它的實證科學與進化論本身的缺陷造成的。
所謂的實證科學,其本質就是利用工具,通過解析、論證的方法,研究人類感官所能感知的對象與領域,因此它的研究只能從局部著手,所以它強調邏輯,強調線性關聯,它的思維是二維平面的。
所謂進化論,它的基本觀點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所以它講「弱肉強食」,它講一切為自我。
因為它的工具性,所以它強調看得見、摸得著,它「唯物」;它強調標準化、精細化,它排斥多樣性。因為它使用解析法,所以它對事物與世界的認識趨向片面化,攻其一點,不及其餘,所以它使人的思維與行為碎片化,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時間、針對不同的對象,它的是非標準、價值判斷、行為方式是不同的,因而會顧此失彼,甚至自相矛盾,其道不能一以貫之。
因為它囿於人的感官感知,所以它更多的是強調人的生物性而排斥人的心靈體悟(其實人的大腦只為人類開放了20%左右),所以它追求肉慾享受,它使人的生物性不斷得到強化,所以人們貴寵物甚至甚於人,行事更多的是只為己而不顧及其它,所以它要制定越來越多的、越來越苛細的、道德底線越來越低的法律來加以限制。
因為它講「適者生存」,所以它強調為我、為私,它要佔有,它追求利益最大化;因為它講「弱肉強食」,所以它要擴張,要競爭,要壟斷,要兼併,它要征服自然。所以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充滿著暴力和血腥,它的繁榮與幸福往往建立在他人的貧窮、不幸與痛苦上,所以僅二三百年的時間,它就把地球的生態環境破壞的不成樣子。
對比一下東方文明,它的局限性表現的就尤為突出。
東方文化是基於人通過心靈與宇宙溝通而對自然、社會、人的認知,因而他具有全局性、整體性與系統性,他強調圓融、聯繫、全息關聯,他的思維是三維的立體的,所以他講「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用現代科學的概念講,就是全息論,其核心是說:一個系統的最基本組成單元,包含整個系統的全部信息,或者說「部份是整體的縮影」。克隆羊就是全息理論的最好詮釋。細胞是生命的最基本單元,所以用一個活的體細胞,還不用生殖細胞,就可以克隆出一個和父本一樣的活體。人是宇宙中的一個基本單元,所以東方文化他講「人體是一個小宇宙」(佛教講「三千大千世界」學說),所以他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講順應自然,他講「和」,他講中庸。
因為他洞達天、地、人的關係,他洞達人性,所以他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所以他會「人不知而不慍」,他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把自身和自然的關係理順了,然後把家庭理順,然後把邦國理順,然後使天下平順,所以它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他要「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他講「為無為,則無不治」。
所以他講「休養生息」,他要「重農抑商」,所以它的文明程度越高,它的經濟越發達,它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越和諧。
所以大禹治水他講「導」,雖歷經四千多年至今仍惠澤世人;所以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他講「因勢利導」,雖歷經二千五百餘年至今仍在為後人造福。
而當今修築的三峽大壩,它講堵,所以從它建成之日起就伴隨著災害的頻發,而且其所帶來的災害,正呈愈演愈烈之勢。
如果人體是一個小宇宙,拿人體來比喻,人的個體生命、社會組織、國家,就像人體中的細胞、組織與器官,這些單元按照各自的標準、為了各自的利益在人體中可著勁兒地發展,那必然會引起人體各種功能紊亂,導致行動障礙和健康問題,人是不會放任這種無序的狀態的,所以他或者吃藥,或者打針,或者乾脆來它一刀,從而化解這樣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審視日本大地震及核洩漏危機,大概可以理解甚麼叫「人不治天治」吧!
所以,當工業文明進入由盛而衰的時候,人類的未來之路應該怎麼走,可許可以從東方文明與信仰中受到啟示。